第2312章 尸易无限(217)(5 / 7)

加入书签

的灿烂辉煌。

胖子靠在座位上,看着窗外的景色,突然说:“咱们这一路,从南宋的西湖石匮到商代的武丁墓,再到良渚的王墓,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保护了这么多不同朝代的文物,也算是没白活!”

父亲点了点头,眼神坚定:“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还有很多未被发现的文物和遗址,‘鬼市’也不会轻易放弃。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我们就会一直走下去,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脉。”

我的手里握着那块汉代的丝绸残片,心里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保护文物的道路还很漫长,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危险,但我知道,只要我们心怀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热爱,就一定能克服所有的挑战,让这些珍贵的文明遗产永远流传下去。我们的旅程,还在继续……

火车刚驶入北京地界,父亲的手机就响了,是国家文物局的紧急来电——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第12窟“音乐窟”近日发现多处新的盗凿痕迹,窟内一尊唐代补塑的胁侍菩萨像底座出现松动,疑似有人试图将其整体凿下盗走。

“云冈石窟是北魏皇家石窟,‘音乐窟’里的雕刻记录了北魏时期的乐器和乐舞,要是菩萨像被盗,不仅是文物损失,更是对石窟整体艺术完整性的破坏。”父亲挂了电话,立刻翻出云冈石窟的资料,手指在“音乐窟”的照片上停留,“而且唐代补塑的文物在云冈不多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咱们必须马上过去。”

胖子刚把背包里的脏衣服掏出来,闻言又塞了回去:“得,刚想歇两天,又有新任务了!不过话说回来,‘鬼市’这群人也太嚣张了,连世界文化遗产都敢动,这次非得给他们点颜色看看!”我把刚整理好的文物保护手册塞进包里,心里也沉甸甸的——石窟文物不同于墓葬文物,一旦被破坏,几乎没有修复的可能。

抵达大同后,云冈石窟研究院的王院长早已在景区门口等候。他脸色凝重,直接带着我们往“音乐窟”走:“盗凿痕迹是三天前发现的,主要集中在菩萨像的底座和背光处,凶手用的是专业的金刚石工具,痕迹非常隐蔽,要不是工作人员日常巡查时发现粉尘异常,根本察觉不了。”

走进“音乐窟”,潮湿的空气里夹杂着淡淡的石粉味。洞窟西侧的胁侍菩萨像高约两米,身披璎珞,姿态优美,但其底座的岩石上有几道细微的裂痕,裂痕周围的石面还残留着新鲜的凿痕。父亲蹲下身,用手电筒仔细查看:“凿痕很新,应该是一周内留下的,而且凶手很懂石窟结构,专门挑岩石的节理面下手,试图用最小的动静将菩萨像与岩体分离。”

王院长递给我们一份监控报告:“景区的监控覆盖了主要通道,但‘音乐窟’位置偏僻,周边的监控在案发前被人为破坏了,现在只能确定有两到三名嫌疑人,都是夜间潜入的。”胖子掏出放大镜,在菩萨像周围的地面上搜寻,突然指着一处石缝:“你们看,这里有金属碎屑!”

碎屑呈银灰色,质地坚硬,王院长用镊子夹起一点:“这是金刚石工具磨损后留下的,市面上很少见,只有专业的石窟盗凿团伙才会用。”父亲突然想起之前在殷墟抓获的“鬼市”技术顾问,他的背包里就有类似的工具:“说不定是‘鬼市’的残余势力,他们在安阳、良渚接连受挫,现在把目标转向了石窟文物。”

为了防止嫌疑人再次作案,我们和研究院、警方制定了周密的布控计划:白天由工作人员正常巡查,夜间则由我们和警力分成两组,一组在“音乐窟”内埋伏,一组在周边的山林里巡逻。同时,我们还在菩萨像周围安装了微型震动传感器,只要有轻微的凿击动作,就会立刻触发警报。

第四天夜里,轮到我和胖子在窟内埋伏。凌晨一点多,传感器突然发出轻微的蜂鸣——有人来了!我们赶紧关掉手电筒,躲在石窟的立柱后面。很快,两道黑影从窟顶的通风口爬了进来,手里拿着手电筒和金刚石凿子,正是我们要找的嫌疑人。

他们轻手轻脚地走到菩萨像前,刚要动手,胖子突然打开强光手电:“不许动!警察!”嫌疑人吓了一跳,转身就想跑,却被从外面冲进来的警力团团围住。经过审讯,他们果然是“鬼市”的残余成员,受境外组织指使,专门来盗凿石窟文物,之前敦煌莫高窟的几处壁画盗损案,也是他们干的。

解决了“音乐窟”的危机后,我们并没有放松警惕。王院长告诉我们,大同周边还有几处北魏时期的小型石窟,因为位置偏僻,保护难度大,经常遭到盗掘。我们决定跟着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对这些小型石窟进行全面排查。

在大同县的一处山沟里,我们发现了一座名为“千佛洞”的小型石窟。石窟的洞口被杂草掩盖,洞内的佛像大多已经残损,地面上散落着不少碎石和陶片。父亲在一尊残佛的底座下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暗格,里面藏着一卷北魏时期的《法华经》写本,纸张虽然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

“这卷写本太珍贵了!”王院长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北魏时期的纸质文献保存下来的非常少,这卷《法华经》对研究当时的佛教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