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2章 尸易无限(217)(3 / 7)
加即将举办的“三星堆新发现文物特展”。
火车驶离广汉,朝着北京的方向行驶。我的手里握着那本《西夏文物图录》,胳膊上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但心里却充满了成就感。从甘肃的魏晋画像砖墓,到宁夏的西夏王陵,再到四川的三星堆遗址,我们一路追随着“鬼市”的脚步,保护了一件又一件珍贵的文物。
胖子靠在座位上,看着窗外的景色,突然说:“咱们这一路,虽然辛苦,但也看到了这么多珍贵的文物,值了!不过我总觉得,‘鬼市’还没被彻底消灭,他们肯定还会找机会盗掘其他的文物。”
父亲点了点头,眼神坚定:“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我们的脚步就不会停下。接下来,咱们还要去更多的地方,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这些珍贵的文物永远留在祖国的土地上。”
我的手里握着那块汉代丝绸残片,心里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保护文物的道路还很漫长,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危险,但我知道,只要我们心怀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热爱,就一定能克服所有的挑战,守护好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遗产。我们的旅程,还在继续……
火车穿行在秦岭山脉间,窗外的树木渐渐染上秋霜,车厢里的暖气却驱不散我们眉宇间的凝重。三星堆黄金面具失而复得后,我们从刀疤男的审讯记录里抠出了一个关键信息——“鬼市”核心成员正在河南安阳集结,目标是殷墟遗址下未被发掘的“商王武丁墓”。
“武丁是商代鼎盛时期的君主,他的配偶妇好墓当年出土了上千件文物,要是武丁墓真的存在,里面的宝藏绝对是世界级的。”父亲翻着手里的《殷墟考古报告》,指尖在“洹水之滨”四个字上反复摩挲,“殷墟遗址虽然发掘了近百年,但核心区域的商王墓群一直没找到,‘鬼市’这次怕是有内部消息。”
胖子把刚泡好的面推给我,自己啃着鸡腿:“管他什么消息,咱们有‘岳府’玉佩这个‘机关探测器’,还有这么多次跟他们斗的经验,这次肯定能截胡!”话虽这么说,他还是默默把洛阳铲、探杆和防弹衣塞进了背包——经历过敦煌的沙尘暴、西藏的地宫陷阱,我们早就明白,面对“鬼市”这群亡命之徒,任何准备都不算多余。
抵达安阳时,殷墟博物馆的张馆长已经在车站等候。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考古服,眼睛里布满血丝:“我们接到线报,‘鬼市’的人已经在遗址周边租了农家院,白天装作游客踩点,晚上就用探地雷达探测。昨天夜里,我们在武官村附近发现了三个新探孔,深度都超过了十米,再往下挖就要到商代地层了。”
我们跟着张馆长直奔武官村。这里是殷墟遗址的核心区,地面上散落着不少商代陶片,远处的妇好墓博物馆人头攒动,谁也想不到,脚下的土地里可能藏着一座未被发现的商王墓。张馆长指着一片麦田:“探孔就在这里,我们已经用土填上了,但土层的夯土。”
父亲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捻了捻:“这是五花土,是商代筑墓时特意混合的,用来加固墓室。你们看,土里面还掺着木炭和朱砂,这是商代高等级墓葬的典型特征。”他掏出“岳府”玉佩放在地上,玉佩突然发出微弱的绿光,指向麦田深处——这是玉佩第一次对未发掘的墓葬产生反应,说明
当天夜里,我们和考古队、警力分成三组在麦田周边埋伏。秋夜的寒风刺骨,胖子裹着军大衣还在打哆嗦,却死死盯着手里的热成像仪:“来了!五个热源,正朝着探孔的方向走!”屏幕上,五道人影在麦田里穿梭,动作敏捷,显然是惯犯。
等他们走到探孔附近,开始用铁锹挖坑时,张馆长一声令下:“行动!”我们从麦垛后面冲出去,警方的强光手电瞬间照亮了整片麦田。“鬼市”的人慌了神,想要逃跑,却被提前布置的铁丝网拦住。为首的是个戴着眼镜的男人,看起来文质彬彬,手里却攥着一把手枪——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鬼市”的技术顾问,曾经是某大学的考古系副教授,因为学术造假被开除后,就投靠了境外走私组织。
“把探地雷达的数据交出来!”眼镜男把枪对准张馆长,声音却在发抖。胖子趁机绕到他身后,一记手刀劈在他的脖子上,手枪“啪”地掉在地上。其他“鬼市”成员见头目被制服,纷纷放弃抵抗,很快就被警方控制住。
从眼镜男的背包里,我们搜出了一份详细的探测报告,上面不仅标注了墓室的位置,还画着疑似墓道、耳室的结构,甚至标注了可能存在的“积石积沙”陷阱。“他们的设备比我们的还先进,”张馆长看着报告上的数据,脸色凝重,“要是再晚来几天,他们说不定真能炸开墓室。”
第二天清晨,我们开始对疑似墓室的区域进行抢救性发掘。考古队员用全站仪定位,然后用洛阳铲逐层勘探。当挖到第十三米时,铲头带出的土里出现了一片金箔——是商代典型的“包金”工艺残留!“调来起重机和发掘设备。
随着土层被逐层清理,一座巨大的方形墓室逐渐显露出来。墓室的四个角各有一根青铜柱,柱身上刻着精美的饕餮纹,虽然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