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5章 尸易无限(210)(2 / 6)

加入书签

Shirley杨在一个铜制器皿的底部发现了一行阿拉伯文,用软毛刷清理掉灰尘后,请随行的阿拉伯语专家解读,得知意思是“阿拉伯工匠穆罕默德造”:“这说明这件铜制器皿是从阿拉伯进口的,是元代海外贸易中‘进口货’的实物证据,也反映了泉州港作为‘东方第一大港’,不仅输出中国货物,还大量输入外国商品,是中外商品交流的重要枢纽。”

随着耳室清理工作的推进,我们对这座元代海外贸易商人墓葬的了解也越来越全面。根据出土的文物和文书记录,我们确定墓主人是元代泉州海商蒲寿庚的家族成员“蒲师文”,他继承了家族的海外贸易事业,常年往返于泉州与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积累了巨额财富,还曾担任泉州路市舶司的官员,对元代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墓葬规模和陪葬品规格,不仅反映了他的财富和地位,也展现了元代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景象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

在发掘工作结束的那天,福建文物局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庆祝仪式,当地的官员、考古专家、渔民代表和海外贸易史学者都赶来参加。陈局长亲自为我们颁发了“福建文物保护先进个人”的荣誉证书,还邀请我们参加“元代泉州海外贸易文物特展”的筹备工作。

“这些文物是元代泉州海外贸易的活化石,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陈局长在庆祝仪式上说,“我们计划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举办特展,让更多人了解元代泉州港的繁荣,感受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融。希望你们能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欣然接受了邀请,开始投入特展筹备。Shirley杨负责展区设计,她将展厅分为“航海贸易”“商品交流”“文化融合”三个板块:“航海贸易”区用沙盘还原了元代泉州港的风貌,搭配出土的航海罗盘和市舶司执照复制品,展现元代泉州的航海技术和贸易管理制度;“商品交流”区陈列元代青花瓷、阿拉伯银币、波斯香料等文物,直观呈现中外贸易的商品种类;“文化融合”区则展示带有中外风格的文物,如阿拉伯文青花瓷、波斯风格银首饰等,让观众感受元代泉州的多元文化氛围。

阿贵则忙着整理文物解读资料,他不仅编写了详细的讲解词,还制作了元代泉州海外贸易航线图和多语言文书对照手册,甚至邀请阿拉伯语、波斯语专家录制了文书解读音频,方便观众了解不同文字记载的贸易信息。他还在展厅设置了“贸易文书体验区”,准备了仿制的元代市舶司执照和贸易账簿,让游客尝试填写货物清单,感受元代商人的贸易日常,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体验,玩得不亦乐乎。

老烟枪的工作依旧围绕文物保护展开,他在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搭建了专门的防盐碱储存区,配置了适合海外贸易文物的保养药剂,定期检查文物的保存状况,尤其是那些被海水浸泡过的金属器和文书,更是重点关注对象。闲暇时,他还会在博物馆的院子里种上泉州本地的草药,如薄荷、艾草等,既起到驱蚊防潮的作用,又能让观众了解元代泉州的医药文化。

胖子则成了特展的“金牌讲解员”,他用通俗幽默的语言,把元代泉州的海外贸易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比如给观众讲“青花瓷如何从泉州运往阿拉伯”,用比喻的方式解释市舶司执照的作用:“这就相当于古代的‘外贸许可证’,没有它,商船可不能随便出海做生意。”他还会在展厅里演示元代航海罗盘的使用方法,让观众直观感受古代航海技术的智慧,常常围满了好奇的观众。

经过五个月的紧张筹备,“元代泉州海外贸易文物特展”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如期开展。开展当天,博物馆外挤满了人,有泉州本地市民,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还有来自阿拉伯、波斯等国家的学者和商人。当观众们看到完整的元代青花瓷、马可·波罗手书残片和泉州路市舶司执照时,纷纷驻足惊叹,不少海外学者还拿出手机拍照记录,感慨道:“没想到元代泉州的海外贸易这么发达,这些文物是中外友好交流的珍贵见证。”

特展举办期间,我们还收到了一个好消息——警方在厦门海关抓获了文物贩子“吴老鬼”,当场缴获了那件被盗的元代青花瓷瓶,还截获了一批准备走私到海外的文物。当我们在泉州文物局看到这件青花瓷瓶时,都松了一口气:瓷瓶高约四十厘米,通体绘着缠枝莲纹,青花发色浓艳,底部还有“泉州窑”的款识,正是墓中缺失的重要文物之一。

随着特展的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元代泉州的海外贸易历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游客数量也大幅增加。不少学校还组织学生来参观学习,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外文明交流的魅力。

就在“元代泉州海外贸易文物特展”热度正高时,张教授的手机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广东文物局的紧急邮件——在广东广州番禺附近发现了一座明代的造船工匠墓葬,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的明代造船图纸、航海仪器和海外贸易文物,但墓葬已遭到盗墓贼的严重破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