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3章 尸易无限(198)(2 / 7)
用痕迹。“这说明当时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能打造出适合开凿栈道的锋利工具。你们有没有在遗址里发现冶铁炉的遗迹?”
“还没有,我们正在扩大发掘范围,希望能找到冶铁炉的地基。”王队长指着遗址的东侧,“根据土层分析,冶铁炉很可能在那个方向,要是能找到,就能还原汉代的冶铁工艺,为研究古代手工业提供重要实物证据。”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跟着考古队一起,参与冶铁遗址的清理工作。他们在遗址里发现了多件铁工具,包括斧、凿、锤等,还有一些用于冶铁的陶管,这些陶管应该是用来输送风箱产生的风力,提高冶铁炉的温度。“这些陶管的口径和间距都很规整,说明当时的冶铁作坊已经有了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这在汉代是非常先进的。”吴贤拿着陶管,激动地说。
在冶铁遗址的清理过程中,李响还发现了一枚带有刻字的铜印,印面呈方形,刻着“蜀道冶丞”四个字。“‘冶丞’是汉代负责冶铁事务的官员,这枚铜印说明这个冶铁作坊是官办的,专门为蜀道栈道的修造服务。”张教授拿着铜印,兴奋地说,“这枚印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汉代蜀道的重要性,也说明当时朝廷对蜀道的修建和维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离开秦岭前,吴贤和考古队约定,等冶铁遗址的发掘工作告一段落,一起整理资料,撰写关于汉代蜀道手工业体系的研究论文。“这次冶铁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汉代蜀道研究的空白,让我们对当时的交通、军事、手工业体系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吴贤对张教授说,“以后我们还要加强合作,争取发现更多与蜀道相关的遗址,还原更真实的汉代历史。”
回到北京,吴贤收到了叶志远发来的微信,附带一组青瓷设计图——图上的青瓷器型简约现代,有马克杯、果盘、花瓶等,釉色还是传统的粉青釉,但器型更适合现代家居使用。“吴老师,我和儿子根据您的建议,设计了一批现代青瓷样品,下周就能烧制出来,到时候寄给您帮忙看看!”叶志远的语气里满是兴奋。
吴贤看着设计图,心里满是欣慰。他回复叶志远:“设计得很好!既保留了龙泉青瓷的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相信一定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等样品出来,我们可以在公益平台的‘传统工艺展区’展出,帮您推广一下。”
接下来的几周,吴贤一边整理秦岭冶铁遗址的资料,一边筹备公益平台的“传统工艺保护论坛”。论坛邀请了苏州缂丝的周阿姨、热贡唐卡的洛桑大师、龙泉青瓷的叶志远,还有其他非遗传承人和专家学者,一起探讨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创新。
论坛举办当天,公益平台挤满了人。周阿姨带来了最新的缂丝作品,一幅《江南水乡》缂丝画,画面中的小桥流水、乌篷船栩栩如生;洛桑大师展示了热贡唐卡的矿物颜料制作过程,从矿石研磨到颜料调配,每一步都细致入微;叶志远则带来了刚烧制好的现代龙泉青瓷样品,简约的器型和温润的釉色吸引了众多目光。
“传统工艺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需要融入生活的活态文化。”吴贤在论坛上发言,“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护传统工艺的技法,还要为传统工艺找到当代的生存土壤,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论坛结束后,很多年轻人围着非遗传承人们,询问学习传统工艺的途径。叶志远高兴地说:“今天有十几个年轻人问我怎么学龙泉青瓷,还有人想暑假去我的作坊实习,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吴贤想起了丽江的和丽娟、新疆的艾力、青海的才让,这些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正是传统工艺传承的最大动力。他知道,只要有人愿意坚守,有人愿意创新,有人愿意传播,传统工艺就不会失传,中华文明的火种就会永远燃烧。
这天晚上,吴贤收到了林伯谦发来的微信,附带一张福建博物院的照片——他捐赠的宋代建窑兔毫盏被放在展厅的核心位置,旁边的讲解牌上详细介绍了兔毫盏的历史和流传经历。“吴老师,谢谢您的帮助,让这盏兔毫盏能在博物馆里安家,让更多人了解它的故事。”林伯谦在微信里写道,“我孙子最近对文物很感兴趣,总吵着要去博物馆看爷爷捐赠的兔毫盏,还说以后想当文物保护工作者,这就是最好的传承吧。”
吴贤看着照片,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回复林伯谦:“这就是最好的传承!您的善举不仅保护了文物,还在孩子心里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这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放下手机,吴贤走到书房,看着墙上的热贡唐卡和桌上的龙泉青瓷样品,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路,还有很长很长——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可能会发现更多的古代遗址,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因为他的努力而爱上传统文化。但无论未来有多少挑战,他都会带着对文化的热爱,坚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专业和行动,守护好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照亮一代又一代的心灵。
窗外的月光洒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