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0章 尸易无限(195)(2 / 6)
人留下的,对研究汉代民族交流很有价值。”
博物馆为吴贤和李响颁发了“文物保护志愿者”证书,还邀请他们参与后续的遗址发掘工作。李响拿着证书,激动得满脸通红:“我以前只觉得探险好玩,现在才知道,保护文物比探险更有意义!以后我再发现类似的遗址,肯定第一时间联系博物馆。”
吴贤看着兴奋的李响,心里也满是感慨。他想起自己刚入行时,也曾为了捡漏而疯狂,后来在马老等老藏家的点拨下才明白,古董的价值不在于能卖多少钱,而在于它背后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其实很多文物就藏在不起眼的地方,需要有人去发现、去保护。你经常在户外探险,以后要是再遇到疑似文物的东西,随时可以找我帮忙鉴定。”
从博物馆出来,吴贤刚要上车,手机突然响了,是公益平台的志愿者打来的:“吴老师,有位老奶奶带着一件家传的‘瓷瓶’来平台鉴定,说这是她丈夫的爷爷传下来的,最近有人想花五十万买,她拿不准真假,想请您回来看看。”
吴贤赶紧驱车赶回北京。回到公益平台,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坐在接待室里,手里抱着一个布包,神情有些紧张。“吴老师,您可算回来了!这瓶子我拿不定主意,要是真的,我想捐给博物馆,要是假的,也省得别人被骗。”
老奶奶打开布包,里面是个青花缠枝莲纹瓷瓶,高约三十厘米,瓶底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款识。吴贤接过瓷瓶,仔细观察——青花发色浓艳,有“晕散”和“铁锈斑”,这是明代宣德青花用“苏麻离青”料的典型特征;再看釉面,有自然形成的“橘皮纹”,胎体厚重,手感沉稳。
“老奶奶,您这瓷瓶是真品,而且品相完好,确实是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缠枝莲纹瓶,市场价远不止五十万。”吴贤笑着说,“不过您说想捐给博物馆,这是为什么呢?”
老奶奶叹了口气:“我丈夫走得早,儿子在国外定居,这瓶子留在我手里也没人懂,捐给博物馆,能让更多人看到,也算是了了我丈夫的心愿。他生前总说,这瓶子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得好好保护,不能落到外人手里。”
吴贤听了,心里满是感动。他立刻联系了国家博物馆,博物馆的专家很快就赶了过来,确认瓷瓶是真品后,为老奶奶颁发了捐赠证书和奖金。老奶奶拿着证书,激动得热泪盈眶:“太好了,我终于能给老祖宗一个交代了!”
这件事很快就在公益平台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家传的古董送来鉴定,甚至有人主动提出捐赠。吴贤趁机在平台上发起了“家传古董故事征集”活动,邀请藏家分享古董背后的家族故事,再从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故事,整理成册,让更多人了解古董背后的人文情怀。
这天,吴贤正在整理征集到的故事,李响突然发来微信,说他在秦岭又有了新发现——在之前的栈道遗址附近,找到一处疑似汉代墓葬的痕迹,还捡到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残片。“哥,我已经联系了张教授,他说这两天就派人去现场,你要是有空,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吴贤看着微信消息,心里瞬间燃起了期待。他想起在秦岭崖壁上看到的栈孔,想起陶罐里的汉代竹简,想起玉牌上神秘的巴蜀图语——这些散落的线索,就像一颗颗珍珠,等待着被串联起来,还原那段尘封的历史。
他拿起手机,回复李响:“我明天就过去,咱们一起去看看,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惊喜。”放下手机,吴贤望向窗外,夕阳正缓缓落下,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他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路,还有很多未知的故事在等待着被开启。
吴贤连夜收拾好鉴定工具和户外装备,第二天一早便驱车再次前往秦岭。李响早已在周至县的山脚下等候,身边还多了位穿着冲锋衣的年轻人,手里捧着个密封盒。“哥,这是张教授派来的助手小林,专门负责文物记录和保护。”李响指着年轻人介绍道,“他带了专业的测绘仪器,还能现场做简单的文物检测。”
小林打开密封盒,里面装着全站仪、手持显微镜和湿度计:“吴老师,张教授说您对古器物鉴定经验丰富,这次还得靠您多指点。咱们先去新发现的墓葬痕迹那边,我已经用无人机拍了初步的影像,您先看看。”
三人沿着上次的路线进山,山路比上次更难走,雨后的泥土湿滑,还得时刻提防头顶的落石。走了将近三个小时,终于在一片茂密的灌木丛后停下——地面上有个不规则的土坑,边缘露出几块青灰色的砖块,显然是人为挖掘过的痕迹。“这是我昨天发现的,有人应该来过这里,还好没挖到核心区域。”李响指着土坑说,“石碑残片就是在土坑旁边捡到的。”
小林立刻架起全站仪,开始测量墓葬的范围和深度,吴贤则蹲在土坑旁,仔细观察砖块的纹路:“这是汉代的‘绳纹砖’,表面有绳子勒过的痕迹,是当时墓葬常用的建材。你们看砖缝里的灰浆,用的是黄土、沙子和糯米浆混合的,这也是汉代的工艺。”
李响从背包里拿出那块石碑残片,残片约有巴掌大小,上面刻着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