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0章 尸易无限(175)(1 / 7)
“吴叔叔,云南的小朋友寄来的银饰手链,我能戴一天吗?”阿依古丽攥着玻璃展柜里的银手链,眼里满是期待。那是云南“小小守护者”寄来的礼物,手链上刻着傣族图腾,还附了张纸条:“这是奶奶教我做的,希望我们像手链一样,把文化紧紧连在一起。”
吴贤打开展柜,小心地取出手链,帮阿依古丽戴上:“记得晚上放回展柜,还要给云南的小朋友写回信,告诉她你很喜欢。”阿依古丽用力点头,蹦蹦跳跳地跑去给小伙伴们看,手链上的银铃随着脚步叮当作响,像一串清脆的文化密码。
这段时间,“小小守护者”之间的书信和礼物往来越来越频繁。新疆的孩子寄来艾德莱斯绸做的小荷包,陕西的孩子寄来兵马俑纹样的剪纸,内蒙古的孩子寄来羊毛毡做的小骆驼……博物馆专门开辟了“守护者交换站”展区,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礼物,每一件都附带着孩子们的手写纸条,记录着不同地域的文化故事。
有一天,交换站里来了位特殊的访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里拿着一个旧布包,里面装着几块碎瓷片。“我是当年跟着考古队来罗布泊的,这些瓷片是从九层妖楼附近捡的,”老人抚摸着瓷片,眼里满是回忆,“那时候条件苦,没能力保护这些宝贝,现在看到孩子们这么用心,我也想为文物保护出份力。”
吴贤接过瓷片,发现上面有精美的青花图案,像是明代的瓷器。他赶紧请文物专家来鉴定,果然是明代的青花瓷碎片,可能是当年丝绸之路商队留下的。“这些瓷片太珍贵了!”吴贤激动地说,“我们会把它们放进博物馆,还会请您给孩子们讲讲当年的故事。”
老人欣然同意。周末的“小小守护者培训班”上,老人给孩子们讲起了几十年前的考古经历:“那时候没有先进设备,我们靠手挖、靠眼辨,在戈壁滩上走了几十天,才找到九层妖楼的踪迹。现在你们有这么好的条件,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文物,把它们的故事传下去。”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纷纷围着老人提问,有的还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
老人的来访,让吴贤有了新的想法——在博物馆开设“老故事讲堂”,邀请当年的考古工作者、当地的老牧民、非遗传承人,给孩子们讲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故事。这个想法很快就落实了,每个月都会有不同的老人来讲堂分享,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感受到了老一辈人对文物和文化的热爱。
就在“老故事讲堂”办得有声有色时,九层妖楼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公园的入口处,建起了一座用青灰色砖石砌成的大门,上面刻着“九层妖楼考古遗址公园”几个大字,旁边还有一幅巨大的丝绸之路浮雕,展现了古代商队穿梭戈壁的场景。公园内部,修好了通往妖楼的步行道,路边设置了观景台和解说牌,游客可以在观景台上远眺妖楼,通过解说牌了解妖楼的历史和文化。
公园试运营那天,来了很多游客。有带着孩子来的家庭,有专门来拍照的摄影爱好者,还有研究西域历史的学者。在“小小守护者”的带领下,游客们参观了博物馆,听了文物故事,还体验了简单的西域手工艺品制作。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说:“以前只在书上看到过九层妖楼,现在亲眼看到,还能了解这么多背后的故事,太有意义了!”
试运营的成功,让吴贤和李建国更有信心了。他们开始筹划公园的正式开园仪式,还想邀请全国各地的“小小守护者”来参加,举办一场“全国小小守护者文化节”,让孩子们在格尔木汇聚,交流文化,分享故事。
消息传出去后,全国各地的“小小守护者”都积极响应,有的孩子还主动报名,想在文化节上表演节目——新疆的孩子想跳民族舞,陕西的孩子想唱秦腔,云南的孩子想展示傣族孔雀舞……吴贤和孩子们一起,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文化节的节目。
正式开园那天,格尔木阳光明媚,九层妖楼考古遗址公园人声鼎沸。开园仪式上,李建国发表了讲话:“九层妖楼不仅是一座文物遗址,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开园仪式和文化节,就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西域文化,参与文物保护,让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永远传承下去。”
随后的文化节上,孩子们的表演精彩纷呈。新疆孩子的舞蹈热情奔放,陕西孩子的秦腔高亢激昂,云南孩子的孔雀舞灵动优美……最后,所有“小小守护者”一起上台,合唱了一首《文物守护者之歌》,歌声悠扬,回荡在戈壁滩上空,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文化节结束后,很多游客都留下来,继续参观公园和博物馆。有个家庭专门从北京赶来,父母带着孩子,跟着“小小守护者”一起体验了刺绣和地毯编织。“孩子以前对历史不感兴趣,这次来格尔木,不仅喜欢上了文物,还立志要当一名文物保护者,”孩子的妈妈笑着说,“以后我们会经常带他来,让他多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
随着遗址公园的正式开放,九层妖楼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前来参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保护站招募了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