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3章 尸易无限(138)(5 / 7)
时候,钢丝绳碰到了棺床,发出了声响!“谁在里面?!”保安的喊声传来,手电筒的光在墓室里扫来扫去。
“快把石板盖回去!”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水抽机收起来,一起用力把青石板推回原位,用松香把石缝填好,再用灰尘把表面的痕迹擦掉。我们顺着侧门溜出去,躲进旁边的巷子,保安的手电筒光扫过侧门,没发现异常,转身走了。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银器和乐舞俑残件放在桌子上,陈阿姨看到银器,激动得直拍手:“这是五代的银器啊!我小时候见过我爷爷修复过类似的,上面的龙凤纹是蜀地特有的工艺!”她赶紧联系了四川省文物局的专家,专家们连夜赶了过来,用专业的文物运输箱把银器和残件装走,还说要把这些文物送到四川博物院,和之前发现的王建墓文物放在一起展出,还原五代时期的蜀地文化。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陈阿姨做了一桌川菜,有麻婆豆腐、回锅肉、夫妻肺片,还有一壶剑南春酒。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内蒙古赤峰——辽上京遗址辽墓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辽上京遗址的‘辽景宗墓’’,鎏金鞍马饰是辽代贵族的马具,用纯铜鎏金打造,上面刻着契丹纹样,契丹文碑刻上记录着辽代的政治制度,是研究契丹族历史的重要资料,”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内蒙古赤峰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内蒙古赤峰离这里千里之外,辽上京遗址在草原上,冬天的草原寒风刺骨,暗坑里可能有“积雪融水”和“冻土”,而且契丹文碑刻很脆弱,冻融交替容易开裂,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辽代契丹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防冻的装备,暖宝宝得每人贴四贴,碑刻得用保温毯裹着,避免冻裂。而且暗坑的‘冻土’得用温水慢慢化,水温别超过15度,不然冻土解冻太快会塌陷,我带了保温壶,里面的水刚好12度。另外,暗坑的‘石门’是辽代的‘契丹文锁’,锁上刻着契丹大字,得按‘天、地、人、和’的顺序触摸,顺序错了石门会自动锁死,我已经让林浩查了契丹大字的写法,记熟了。”
林浩掏出手机,打开辽上京遗址的卫星图:“我查了,辽景宗墓在辽上京遗址的‘皇城’内,暗坑在墓的‘北侧’,那里的草原草长得比其他地方少,说明的,晚上九点后会断电,咱们那时候再行动。”
达来听到要去内蒙古,眼睛里满是兴奋:“我就是草原上长大的!赤峰的冬天虽然冷,但我肯定能适应。还能帮你们扛保温毯,遇到冻土,我先把温水浇上去,化冻后再挖,保护碑刻不被冻裂。”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剑南春酒泛着透明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成都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锦江水在灯光下泛着波光,火锅的香气还在屋里飘着,像是在为我们的新旅程送别。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四川的成都,到内蒙古的赤峰,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火车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北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四川的盆地,到陕西的山地,再到内蒙古的草原。远处的辽上京遗址在阳光下泛着土黄色的光,皇城的城墙像一条灰色的巨龙,静静卧在草原上。
我抱着装有银器照片的盒子,手里攥着暖宝宝,心里满是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内蒙古赤峰的辽上京遗址展开,在那座神秘的辽景宗墓暗坑里,又有多少辽代契丹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鎏金鞍马饰和契丹文碑刻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火车驶入赤峰站时,初冬的寒风正裹着草原的雪粒掠过站台,远处的辽上京遗址城墙在皑皑白雪中露出灰褐色的轮廓,辽景宗墓所在的皇城区域,几丛枯黄的芨芨草在风里瑟缩,空气里满是凛冽的寒气。林浩刚下车就把暖宝宝往衣服里贴,还不忘把保温毯裹在装有文物照片的盒子上:“这草原的冬天也太冷了,手都快冻僵了,契丹文碑刻要是冻裂了可就完了,保温毯可得缠紧点。”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掏出土温计插进站台的雪地里,看了眼读数:“零下十五度,冻土硬得跟铁块似的。辽景宗墓的暗坑在皇城北侧的‘祭台’。而且契丹文锁的‘天、地、人、和’四个字刻在石门正面,‘天’字在上,‘地’字在下,‘人’字在左,‘和’字在右,得按这个顺序摸,摸错了石门缝里会灌进冷风,把碑刻冻住。另外,鎏金鞍马饰的鎏金层薄得很,拿的时候得用软布托着,别用手碰,容易把鎏金蹭掉。”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冻土层,听着远处的风声:“我听到辽上京遗址方向有牧民的马蹄声,应该是巡逻的护林员。《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辽上京遗址是‘大兴安岭龙脉’的分支,暗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