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1章 尸易无限(96)(2 / 6)
经》残卷保存完好,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版本。”
吴贤立刻从敦煌赶往日内瓦,在瑞士国家图书馆的文物修复室里,他终于见到了这批敦煌文书。展开其中一卷《法华经》残卷,字迹工整秀丽,是典型的唐代“写经体”,卷末的“开元二十三年七月十五日,沙州僧智海抄”字样清晰可见——沙州是唐代敦煌的旧称,这卷文书正是公元735年敦煌僧人智海抄写的,距今已有近1300年历史。“太好了,这些文书不仅是佛教经典,更是唐代敦煌社会生活的‘活档案’。”吴贤激动地说,“我们要尽快将它们运回中国,进行专业的修复和保护。”
在办理文书归还手续期间,吴贤受邀在日内瓦大学举办讲座,主题为“敦煌文书的历史价值与保护”。讲座现场座无虚席,不少瑞士学者和文物爱好者纷纷提问,探讨敦煌文书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一位瑞士汉学家感慨道:“以前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零散的敦煌文书,这次能见到如此完整的《法华经》残卷,还能了解到中国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真是大开眼界。”
文书归还仪式当天,中国驻瑞士大使发表讲话:“这批敦煌文书的回归,是中瑞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的重要成果,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支持。未来,我们愿与瑞士及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守护人类的文化瑰宝。”
将敦煌文书运回中国后,吴贤团队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敦煌文书回归特展”。展览中,五卷唐代《法华经》残卷被放在恒温恒湿的展柜中,旁边陈列着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复制品和唐代写经工具,让观众能直观了解敦煌文书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展览开幕当天,不少敦煌学专家专程前来参观,对文书的保护和展示给予高度评价。
就在展览举办期间,吴贤收到了来自南美洲秘鲁的消息——秘鲁考古学家在一处印加文明遗址中发现了一批带有中国瓷器碎片的文物,怀疑是明代郑和船队途经美洲时留下的。“如果这一发现得到证实,将改写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证明郑和船队不仅抵达了东非,还可能到达了美洲。”吴贤立刻召集团队,决定前往秘鲁一探究竟。
抵达秘鲁后,吴贤团队在秘鲁考古学家的带领下,来到印加文明遗址——遗址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一处山谷中,出土的文物包括印加人的黄金饰品、陶器和石器,其中几件陶器的表面镶嵌着中国瓷器的碎片。吴贤拿起一块瓷片,仔细观察:“这块瓷片的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呈青白色,是典型的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青花瓷特征,上面还有缠枝莲纹的残痕,与郑和船队携带的瓷器风格完全一致。”
为了进一步确认,吴贤团队将瓷片带回国内,通过碳十四检测,确定瓷片的年代为公元14至15世纪,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相符。“这一发现为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延伸至美洲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说明当时中国与美洲可能已经存在间接的文化交流。”吴贤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未来,我们计划与秘鲁考古部门合作,对遗址进行进一步发掘,寻找更多的中国文物,还原明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全貌。”
合作发掘工作开始后,吴贤团队与秘鲁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又发现了更多的中国瓷器碎片,包括明代宣德青花、成化斗彩等,还发现了一枚明代的铜钱——“永乐通宝”。这些发现引起了国际考古界的轰动,不少学者纷纷表示,这将重新审视明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范围。
在秘鲁工作期间,吴贤还收到了国内的好消息:“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新增了秘鲁、墨西哥等美洲文明古国成员,联盟的合作范围从亚洲、欧洲、非洲扩展到了美洲,未来将开展更多跨文明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一步,不同文明的文化遗产都值得被尊重和保护。”吴贤在联盟视频会议上说。
发掘工作结束后,吴贤团队带着瓷器碎片和铜钱返回中国。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明代海上丝绸之路新发现特展”上,这些文物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吴贤站在展览现场,看着观众们对文物充满好奇的眼神,心中满是感慨——从追回流失文物到参与国际考古合作,从推动文明古国联盟到促进跨文明交流,他和团队走过的每一步,都在为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跨洋对话,文明共生”的墨迹在灯光下尚未完全干透,吴贤的手机便响起,屏幕上跳动着“埃及文物部穆罕默德”的名字。接起电话,穆罕默德的声音带着几分急切:“吴,卢克索神庙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底座出现严重风化,部分象形文字已经模糊,我们尝试了多种修复方案都没有效果,希望你能带领团队来埃及支援。”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标志性文物,雕像底座的象形文字记录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军事功绩和宗教活动,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资料。吴贤立刻答应:“我们明天就出发,会带上最新的石质文物修复设备和材料。”
次日清晨,吴贤、苏湄和三名石质文物修复专家组成的团队,登上了前往埃及卢克索的航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