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9章 尸易无限(94)(6 / 6)

加入书签

浮雕进行毫米级精度的扫描,生成的图像分辨率高达10亿像素,甚至能清晰显示浮雕表面的细小划痕。同时,他们还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浮雕的三维模型,精确记录浮雕的立体形态和磨损程度。经过一个月的工作,团队完成了卢克索神庙主要象形文字浮雕的数字化采集,建立了详细的数字档案。

当数字档案传输到北京的“文明古国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平台”后,吴贤组织中埃专家通过线上会议,对磨损严重的象形文字进行解读和修复。埃及象形文字专家通过数字档案中的高清图像,识别出多处此前未被解读的文字,补充了古埃及历史的重要细节;中国数字修复专家则利用三维模型,模拟修复了磨损的浮雕部分,为后续的实体修复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持。埃及文物部的穆罕默德在会议上激动地说:“中国的数字技术为古埃及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可能,这种跨文明的技术合作,是‘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重要成果。”

随着“文明古国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平台”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文明古国加入进来,将本国的文化遗产数字档案上传至平台。希腊上传了雅典卫城的石雕数字模型,印度上传了泰姬陵的建筑数字档案,中国则上传了长城、故宫、莫高窟等世界文化遗产的详细数字资料。平台不仅成为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仓库”,还开设了“线上展览”板块,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各国的文化瑰宝。

这天,吴贤在平台上浏览希腊上传的雅典卫城石雕数字模型时,发现其中一尊“雅典娜女神像”的衣纹雕刻,与中国唐代佛教造像的衣纹有相似之处。他立刻联系希腊考古专家,共同研究这一现象。经过对比分析,两国专家发现,唐代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雕刻艺术通过中亚传入希腊,对雅典卫城后期的石雕产生了一定影响,而“雅典娜女神像”的衣纹线条,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体现。这一发现被发表在国际考古学期刊上,引发了学术界对丝绸之路跨文明影响的广泛讨论。

吴贤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的北京街头,心中满是感慨。从最初追回流失的唐代鎏金铜钟,到如今推动全球文明古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从单一的文物追索,到集修复、研究、数字化、国际合作为一体的综合保护体系,他和团队走过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每一次文物的回归,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次国际合作的成功,都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正护宝,薪火相传”的信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