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3章 尸易无限(88)(1 / 6)

加入书签

敦煌的风沙在春日里变得温和,林深从父亲墓前返回时,口袋里还揣着那枚刻有“林”字的黑石。路过“丝绸之路文物修复中心”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工地时,他停下脚步——工人们正在搭建模拟考古坑,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围着工地围栏,好奇地向内张望,眼神里满是对未知的向往。这一幕让林深想起自己年少时,偷偷翻看父亲考古笔记的模样,心中泛起一阵暖意。

教育基地的筹建工作比预想中顺利。林深邀请了敦煌当地的中小学老师,共同设计了一套适合青少年的文物保护课程,包括模拟考古、文物修复体验、丝绸之路历史讲堂等。为了让课程更生动,他还从“文明宝库”和黑石城遗址的复制品中,挑选了一批适合孩子操作的陶器碎片和竹简仿制品,作为教学道具。

基地建成开放的那天,来了两百多个孩子。林深亲自带领孩子们体验模拟考古——他在提前布置好的沙坑里埋下仿制的陶俑碎片和小型青铜器,教孩子们用小刷子和软毛刷小心翼翼地清理沙土,辨认文物的形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在沙坑里挖出一块刻有螺旋纹路的黑石仿制品,兴奋地举到林深面前:“林老师,这个纹路和您讲的黑石城故事里的一样!”

林深蹲下身,接过黑石仿制品,笑着说:“没错,这就是黑石城的文明符号。千年前,古人用这样的纹路标记路线、记录历史;现在,我们通过这些符号,就能读懂他们的故事。”他顺势给孩子们讲起黑石城与丝绸之路的联系,孩子们听得入迷,不时提出各种问题,小小的考古坑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教育基地的成功,让林深更加坚定了推广青少年文物保护教育的决心。他与周边省份的博物馆和学校合作,推出了“丝绸之路小守护者”研学活动,组织孩子们沿着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进行研学旅行,从敦煌莫高窟到库车古城,再到撒马尔罕的古老驿站,让孩子们在实地考察中感受文明的魅力。

这年夏天,林深带领第一批“小守护者”前往库车古城。在之前发现的唐代佛寺遗址前,他给孩子们展示了当年出土的双语石碑拓片:“你们看,这上面既有汉文,也有龟兹文。千年前,这里的人们用两种文字交流,就像我们现在用不同的语言交朋友一样。”一个男孩指着拓片上的“佛”字,问道:“林老师,为什么这里会有佛教造像呢?”林深笑着解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传播之路。佛教就是通过这条路,从印度传到中国,再传到其他国家的。”

研学活动中,孩子们还参与了佛寺遗址的保护工作——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们用特制的防尘布覆盖遗址表面,防止风沙侵蚀。虽然只是简单的工作,但每个孩子都做得格外认真。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在遗址旁种下了一排小树苗,约定明年再来看看这些树苗和遗址的变化。

就在林深忙着推进青少年教育工作时,“丝绸之路文明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技术团队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将黑石城、塔克·伊·布斯坦“文明宝库”、库车佛寺遗址等重要遗址进行了数字化还原。用户戴上VR眼镜,就能“走进”千年之前的黑石城,看到汉代商队在街道上往来的场景,甚至能近距离观察石台上的巨大黑石,感受螺旋纹路的细节。

数字博物馆上线测试那天,林深邀请了各国考古专家和当地居民体验。凯末尔戴上VR眼镜后,“回到”了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汉代商队遗址,看到虚拟的商队成员正在整理丝绸和陶器,激动地说:“太真实了!就像我当年第一次发掘这个遗址时一样!”敦煌的一位老人,通过VR技术“参观”了从未去过的撒马尔罕古城,眼眶湿润地说:“原来丝绸之路的另一端,有这么美的地方。”

为了让更多人能接触到数字博物馆,林深还与全球多个博物馆和教育机构合作,将数字资源免费开放。很快,来自世界各地的邮件和留言涌向团队——有老师用数字博物馆的资源给学生上历史课,有学者通过数字化模型研究遗址的建筑结构,还有普通游客表示,希望未来能亲自沿着丝绸之路旅行,看看这些真实的遗址。

就在林深以为工作会顺利推进时,一个紧急消息传来——伊朗的塔克·伊·布斯坦遗址遭遇了强降雨,部分区域出现了渗水,可能会影响到之前发现的小型石室壁画。林深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带领文物修复专家前往伊朗。

抵达遗址后,林深和穆罕默德的团队立刻对渗水区域进行勘察。他们发现,雨水通过遗址顶部的裂缝渗入地下,已经导致小型石室的部分壁画出现了霉变。“必须尽快修复,否则壁画会被彻底破坏。”林深皱着眉头说。团队制定了紧急修复方案:先用吸水材料清理渗水,再用特制的防霉剂处理霉变区域,最后在遗址顶部加建防雨棚,防止再次渗水。

修复工作持续了半个月。林深每天都待在石室里,亲自操作修复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壁画上的霉斑。有一天,他在清理壁画角落时,发现了一个微小的符号——这个符号与父亲日记里提到的“文明宝库”钥匙符号一模一样。他立刻叫来穆罕默德,两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