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6章 尸易无限(61)(1 / 7)
1948年的北平,琉璃厂的青石板路被秋雨打湿,泛着油亮的光。宝缘斋的伙计小三子正踮着脚擦门楣上的匾额,忽然瞥见巷口走来个穿藏青色长衫的男人——中等身材,肩背挺得笔直,手里拎着个半旧的牛皮箱,箱角磨出了毛边,却擦得干干净净。男人走到店门口,目光在“宝缘斋”三个字上停了片刻,声音沉稳:“请问,霍掌柜在吗?”
小三子放下抹布,上下打量他:“您找我们掌柜的?有预约吗?”
“我叫吴贤,从沈阳来,带了件东西想请霍掌柜掌眼。”男人说着,将牛皮箱轻轻放在门槛旁的青石墩上,动作小心得像捧着易碎的瓷瓶。
这时,里屋的门帘“哗啦”一声被掀开,一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头走出来,正是宝缘斋的掌柜霍景年。他眯着眼打量吴贤,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吴先生?我倒是听过你的名字,沈阳故宫出来的,当年日军占沈阳时,你可是拼了命护着那批古籍。”
吴贤点头:“霍掌柜抬举了,不过是尽本分。这次来,是带了件棘手的东西,想请您帮忙辨辨真伪,也看看……能不能找到它的出处。”
霍景年引着吴贤进了里屋,小三子端上热茶就退了出去,还顺手把门帘放了下来。里屋靠墙摆着一排博古架,架上摆满了瓷瓶、玉器、青铜器,墙角的紫檀木桌上铺着一块深紫色的绒布,显然是用来品鉴文物的地方。
吴贤打开牛皮箱,里面垫着厚厚的棉絮,棉絮中央躺着一个巴掌大的青铜爵——爵身布满绿锈,却掩盖不住精美的饕餮纹,爵尾刻着几个模糊的铭文,像是被人刻意磨过,只留下几道浅浅的刻痕。
霍景年眼睛一亮,戴上老花镜,拿起放大镜凑到青铜爵前,手指轻轻拂过爵身的纹路:“这饕餮纹的风格,像是商代晚期的,可这锈色……不对,太浮了,像是后做的。”他又翻到爵尾,盯着铭文看了半天,眉头皱了起来,“这铭文被磨过,是想掩盖什么?”
吴贤坐在一旁,慢慢喝着茶:“霍掌柜看得准。这青铜爵是我上个月在沈阳城郊的一个古墓里发现的,当时墓里还有不少陶器、玉器,都像是商代的物件,可唯独这青铜爵,看着总觉得不对劲。更奇怪的是,墓道里有明显的盗掘痕迹,却没留下任何工具,而且墓主人的棺椁是打开的,里面空空如也,只留下一块刻着‘子庚’的玉牌。”
“子庚?”霍景年放下放大镜,脸色严肃起来,“商代的贵族里,确实有位叫子庚的,是商王武丁的侄子,据说他的墓在河南安阳一带,怎么会跑到沈阳城郊?还有,你说墓道里没有盗掘工具?这不合常理,除非……”
“除非盗墓的人不是为了求财,而是为了找某样东西。”吴贤接过话头,从怀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展开后是一张手绘的地图,“这是我根据墓道的走向和周围的地形画的地图,你看,这古墓的位置,正好在辽代沈州城的遗址上,而且从墓道的结构来看,不像是商代的风格,反而有点像辽代的地宫。”
霍景年凑过去看地图,手指在地图上比划着:“辽代沈州城……我记得《辽史》里提过,沈州城当年是辽代的军事重镇,城里有不少贵族的墓葬,可从没听说过有商代的古墓。你说这墓道像辽代的地宫?难道是辽代的人,把商代的墓迁到了这里?”
“有这个可能。”吴贤点头,“而且我在墓里发现了一些辽代的钱币,还有一块辽代的砖,砖上刻着‘大安三年’,大安是辽道宗的年号,也就是说,这座墓在辽代大安三年的时候,被人动过。”
霍景年沉默了片刻,忽然站起身,走到博古架前,从最上层取下一个锦盒,打开后里面是一块巴掌大的青铜镜——镜背上刻着和青铜爵上相似的饕餮纹,镜缘也有几道模糊的刻痕。“你看这个。”他把青铜镜递给吴贤,“这是我十年前从一个古董贩子手里收的,当时他说这镜子是从辽代的古墓里挖出来的,我看这饕餮纹像是商代的,就买了下来,可一直没弄明白,辽代的古墓里怎么会有商代的青铜镜。现在看来,这镜子和你带来的青铜爵,说不定是一套的。”
吴贤接过青铜镜,仔细对比着上面的饕餮纹和刻痕,心里一阵激动:“没错!这纹路的手法、刻痕的深浅,都和青铜爵上的一模一样!霍掌柜,您知道这两件东西的来历吗?”
霍景年摇摇头,重新坐回椅子上:“不清楚,但我倒是听说过一个传说——当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灭了渤海国后,从渤海国的皇宫里抢了不少珍宝,其中有一套商代的青铜器,据说这套青铜器里藏着一个秘密,能找到渤海国的宝藏。后来这套青铜器流落民间,再也没人见过完整的一套。”
“渤海国的宝藏?”吴贤眼睛一亮,“我在沈阳故宫工作的时候,看过一些关于渤海国的史料,里面提到渤海国的第三代王大钦茂,曾在上京龙泉府修建过一座地宫,里面藏着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难道这青铜爵和青铜镜,就是找到地宫的钥匙?”
霍景年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不好说。不过这事儿肯定不简单,你想想,要是真能找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