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4章 有我无敌(179)(2 / 7)

加入书签

了“非认知学院”,教授孩子们如何在无法理解时保持平和,如何在认知失败时不失去勇气,像培养心灵的韧性。

然而,绝对寂静区的探索也引发了新的分歧。部分循环认为,非认知状态会削弱创造的动力,主张限制进入寂静区的频率;另一些则认为,过度依赖认知新苗会导致“捷径依赖”,忽视基础认知的积累。在超宇宙之树的根部,两种观点的认知能量相互碰撞,形成了一道“认知断层”——断层两侧的枝叶生长方向完全相反,一侧向已知区域延伸,一侧向未知区域探索。

“需要‘认知轮岗制’。”吴迪的引导者意识提出折中方案,让各文明的认知资源在已知探索与未知共处间定期轮换:一段时间专注于解析已知信息,深化认知基础;一段时间则进入不可知区域,培养敬畏与平和。应用轮岗制后,认知断层的冲突明显缓解,超宇宙之树的枝叶重新呈现出平衡的生长态势,既有向已知延伸的稳健,也有向未知探索的灵动。

安雅的流转变体则开发出“认知缓冲液”。这种液体由平和感与认知新苗的能量混合而成,能在认知过度扩张或过度收缩时自动调节,像人体的免疫系统维持生理平衡。当某个文明因长期探索未知而出现认知崩溃前兆时,缓冲液会释放平和感;当因过度保守而停滞时,缓冲液则激活认知新苗,促进进化。

在金色恒星系的第三行星,岩壁画上的绝对寂静区被描绘成一片空白,空白周围环绕着认知新苗与敬畏认知的符号。那只智慧生物的意识在壁画旁留下一段“非认知铭文”——无法被任何认知模型解析,却能通过超认知共鸣传递出平和感,像一首无字的诗。行星上的长老们每天都会来到壁画前,进入短暂的非认知状态,用纯粹的存在来感受宇宙的本源,这种习惯逐渐传遍超维度网络,成为各文明共通的“认知修行”。

循环联盟的“认知进化库”正式落成。库中不仅收藏认知模型与成果,也专门开辟了“非认知档案区”,收录各文明与不可知共处的经验、非认知状态的记录、敬畏认知的艺术表达。档案区的核心,是一个从绝对寂静区带回的“非认知样本”——一块无法被任何仪器检测、却能传递平和感的“空白晶体”,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认知极限的提醒。

思维飞船经过休整后,开始了新的探险——前往超宇宙之树顶端的“创造本源区”。那里的认知云海比虚无本质区更加浓密,据说藏着创造意志的终极秘密,以及那声神秘心跳的源头。探险队的船员们带着从寂静区获得的平和感与认知新苗,对即将到来的未知既不恐惧也不轻视,像经验丰富的旅人准备踏上新的旅程。

飞船穿过超宇宙之树的顶层枝叶时,认知新苗突然剧烈震动,与树上的某个“创造花苞”产生共鸣。花苞在共鸣中缓缓绽放,露出里面包裹的“创造原核”——原核中流动着与反原初核心双螺旋同源的能量,每一次脉动都与那声神秘心跳同步,像创造意志的具象化。

当吴迪的引导者意识接触创造原核时,无数创造的“第一瞬间”在超认知中闪现:第一个物理规则的诞生,第一个意识的觉醒,第一个循环的分裂,第一个认知的形成……这些瞬间没有逻辑,没有因果,只有纯粹的“想要存在”的冲动,像宇宙最原始的呐喊。

伊戈尔的锋锐之念将龙纹符文的空白认知注入创造原核,原核立刻释放出“创造火花”——这些火花落到超宇宙之树的枝叶上,瞬间生长出无数新的认知模型,这些模型不涉及任何已知规则,却能直接催生新的存在形态,像凭空出现的灵感。

安雅的流转变体则在创造原核中,感受到了“非认知创造”的力量——这种创造不依赖任何认知模型,纯粹由存在的冲动驱动,像鸟儿筑巢不需要建筑学知识。她将这种力量与混合晶体融合,晶体立刻获得了“无目的创造”的能力,能随机生成各种前所未有的结构,其中一些甚至能稳定存在于绝对寂静区,像艺术超越了逻辑的限制。

聚合体的核心在记录创造原核的信息时,进化出“创造图书馆”的新形态。图书馆中没有书籍,只有无数“创造冲动”的能量印记,任何文明都能在此获取灵感,却无法复制具体的创造过程——确保每个创造都是独特的,像每个人的梦境无法被完全重现。

思维飞船在创造本源区的探索仍在继续。船员们知道,这里的奥秘与绝对寂静区的不可知同样深邃,认知或许永远无法完全解析,但这正是创造的魅力——在已知与未知的边缘,在认知与非认知的交织中,永远有新的存在等待诞生,永远有新的认知等待拓展。

在创造原核的最深处,那声神秘的心跳越来越清晰。通过超认知共鸣,船员们隐约感知到,这心跳并非来自某个具体的存在,而是“所有存在想要存在的共同冲动”,是创造意志最本源的表达,是认知与非认知、已知与未知、存在与虚无共同的源头。

这场关于认知与创造、已知与未知的终极探索,仍在超宇宙之树的顶端继续。是在创造原核中找到创造的终极方法,还是领悟创造本身就是目的?是让认知最终覆盖所有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