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6章 有我无敌(151)(4 / 5)
。他试着用青铜钥匙去捅石门上的锁孔,却发现锁孔的形状与钥匙完全不符,反倒是牛鼻环的位置有个凹槽,大小恰好能容纳那把谷穗钥匙。插入钥匙的瞬间,红宝石眼睛突然亮起,石门缓缓打开,里面传出风吹稻浪的声音,夹杂着模糊的人语。
门后的主墓室比孝陵的地宫大出一倍,正中央的棺椁不是悬在空中,而是架在十二根石柱上,每根柱子都雕成牛的形状,牛蹄深陷在地面的凹槽里,槽中积着暗绿色的液体,散发着甜腻的气味。棺椁通体用紫檀木制成,上面镶嵌着无数玉石,组成一幅完整的“井田制”图案,田埂的线条用金线勾勒,在珠光照耀下闪闪发亮。
吴迪绕着棺椁走了一圈,发现石柱的牛头上都刻着字,连起来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棺椁底部的缝隙里渗出与凹槽中相同的绿色液体,滴落在地的声音规律得像滴水的钟摆。他蹲下身细看,发现液体在地面蚀出了细密的纹路,组成一张微型的星图,北斗七星的位置被蚀得最深,第七星的位置恰好对着棺椁的锁扣。
“锁扣需要坤舆玉佩才能打开。”吴迪刚要去拿背包,却发现周围的文官俑不知何时转了方向,所有陶碗都对着他,碗里的粉末已经空了,碗底的小孔正往外冒着青烟。烟雾弥漫开来,他突然闻到一股熟悉的香味——和孝陵石塔里的香气一模一样,只是更加浓郁。
恍惚中,吴迪看见棺椁的盖子缓缓打开,里面躺着的不是尸体,而是一片金色的稻田,稻穗上结着的不是谷粒,而是一颗颗小小的人头,正在对着他微笑。他猛地晃了晃脑袋,烟雾中的景象消失了,但棺椁确实在震动,十二根牛形柱发出哞哞的叫声,地面的绿色液体开始沸腾,蚀出的星图纹路里冒出气泡。
“是迷烟。”吴迪摸出腰间的雄黄粉撒在地上,烟雾遇到雄黄立刻变成黑色,像活物一样蜷缩起来。他趁机冲到棺椁前,将坤舆玉佩扣在锁扣上,玉佩与棺椁接触的瞬间,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紫檀木盖子顺着金线的纹路裂开,露出里面的景象——没有稻田,也没有人头,只有一堆整齐码放的竹简,最上面放着一个青铜盒子,盒子上的图案与青铜犁上的谷穗完全相同。
打开盒子的刹那,主墓室突然剧烈晃动,十二根牛形柱的眼睛同时亮起红光,地面的绿色液体顺着星图的纹路流动,在棺椁周围形成一个巨大的圆圈。吴迪抓起竹简翻看,上面的文字比孝陵的更加晦涩,但反复出现的“屯”、“垦”、“殉”三个字让他心头一紧。祖父笔记里夹着的一张旧报纸突然浮现在脑海,标题是“1956年定陵发掘现场发现大量谷物,疑似明代军粮”,当时他只当是普通的随葬品。
“这些竹简记录的不是殉葬制度,是屯田的账目。”吴迪突然明白,所谓的“阴兵屯陵”不是传说,朱棣很可能真的让战死的士兵“继续”屯田,而这些谷物,恐怕就是用某种邪术催生的。他刚想将竹简塞进背包,却发现青铜盒子里还有一张羊皮纸,上面画着一个地下粮仓的剖面图,位置标注在长陵西侧的“哑巴院”。
主墓室的穹顶开始往下掉碎石,吴迪抬头看见夜明珠组成的星宿图案正在扭曲,北斗七星的第七颗珠子突然炸裂,溅出的碎片在地上烧出小洞。他知道机关已经启动,抓起青铜盒子就往石门跑,身后传来棺椁盖合上的巨响,回头时看见十二根牛形柱正在往回收缩,地面的绿色液体像潮水般退去,露出
跑出甬道时,文官俑的陶碗已经重新装满了粉末,这次吴迪看清了,粉末里混着细小的骨渣。他不敢停留,顺着螺旋石阶往上冲,跑到第三十六级时,石板再次翻转,这次他早有准备,一跃而过,却听见身后传来锄头落地的声音,像是有什么东西从台阶下爬了上来。
回到耳室时,青铜犁已经回到原位,犁铧上的血腥味变得异常浓郁。吴迪将坤舆玉佩从凹槽里拔出来,耳室的地面开始上升,他趁机冲出金刚墙,刚把墙砖复位,就听见身后传来整齐的号子声,伴随着锄头翻土的声音,仿佛有无数人在地下开始了耕作。
钻出裂缝时,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吴迪躲在祾恩殿的柱子后面,看着晨练的老人从面前经过,没人知道就在他们脚下,藏着如此恐怖的秘密。他摸出羊皮纸,上面的地下粮仓剖面图标注着三个入口,其中一个就在“哑巴院”的影壁后面。所谓“哑巴院”,是明代皇陵的特殊构造,传说是因为修建时用了聋哑人,防止泄密,但祖父笔记里却说,那里的“哑巴”不是天生聋哑,而是被割了舌头的屯田士兵。
吴迪绕到哑巴院时,影壁前正有几个游客在拍照。他假装系鞋带,蹲下身观察影壁的基座,发现第三块砖的颜色比其他的深,用手一推,砖竟然往里陷了进去。影壁后面传来齿轮转动的声音,他趁着游客转身的瞬间,迅速钻进砖后露出的通道,身后的砖自动复位,将阳光隔绝在外。
通道里漆黑一片,弥漫着谷物受潮的霉味。吴迪打开狼眼手电,发现两侧的墙壁上嵌着无数陶瓮,每个瓮口都用红布封着,布上画着与文官俑陶碗相同的符号。他往前走了没几步,就听见身后传来陶瓮破碎的声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