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8章 无畏擒龙(163)(4 / 6)
,朱砂在零下三十度的空气里突然自燃,燃出的火星里浮出段影像:元代的探险家正在往瑶池里倒金汁,倒到第七十三勺时,突然被冰下的根须缠住,金汁在冰面凝成块碎片,标着“七十三”,形状与我们现在握着的始镜残片完全相同。影像里的金汁纹路与胖子背包里半片麻布上的针脚完全重合,都是七镜相连的轨迹。
胖子正用冰镐撬动瑶池边缘的冰层,冰层下突然喷出青灰色的寒气,寒气里的碎片标着“三百六十六”,形状与传说中的“西王母玉镜”完全相同。“你看冰层的裂纹,比普通冰川多了道螺旋,像块碎片的形状!”他往裂缝里塞了块破镜刃残片,残片接触冰纹的瞬间,突然在冰面上烫出个印记,印记的形状与整个昆仑山脉的地脉走向完全相同——是最终的镇镜印,能暂时锁住镜根的主脉。
瑶池的震动突然加剧(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地脉监测仪在尖叫),红色的监测线下,有个穿现代科考服的人影正在往瑶池底沉,沉到第七十三米时,突然转身,往我们的方向扔了块碎片,标着“三百六十七”,形状与现代的“地质锤”完全相同。碎片穿过光柱,撞在我们的登山靴上,撞出的冰屑里浮出些简体字:“镜根的真容藏在终镜倒影里,找到第七十三道倒影,就能看见它的起源。”
我立刻将始镜残片、海镜、水镜、路镜、市镜、关镜、兵镜依次嵌入光柱,七镜接触“三百六十五”号碎片的瞬间,整个昆仑山脉突然发出低沉的轰鸣,轰鸣的频率与所有守阵人的心跳完全相同。光柱周围的虚影突然变得清晰,每个守阵人的手里都举着块标着“三百六十八”的碎片,形状与他们所处时代的镇镜工具完全相同,这些碎片在瑶池上空组成道圆环,圆环的直径正好是七十三米。
“他们在给终镜注入力量!”胖子往圆环里扔了个信号弹,信号弹的红光里,镜根的主根正在从瑶池底往上涌,根须上的数字已经跳到了“三百六十九”,形状与地球的经纬网完全相同——镜根想把整个世界都变成它的镜像。但七镜同时爆发出金光,金光里的根须正在寸寸断裂,断裂的碎片上,浮出无数守阵人的记忆:汉代戍卒在烽火台写下的家书,唐代驿使在驿站画下的商道图,清代商贸官在账本上记的商号名,现代守边人在界碑上刻的巡逻日记。
这些记忆在金光里凝聚成实体,化作块块新的碎片,标着“三百七十”“三百七十一”……形状与每个时代的文明符号完全相同。汉代的竹简碎片里,戍卒正在往烽燧里填青铜箭,箭杆上的“敦煌戍卒张”与第七十三块碎片的纹路完全相同;唐代的绢帛碎片里,驿使正在往商队的背篓里塞经卷,经卷上的“玄奘译”与海镜的缺口形状完全吻合;清代的账本碎片里,商贸官正在往银票上盖印,印泥里的“瑞蚨祥记”与市镜的刻痕完全重合。
瑶池底的冰层突然裂开,裂开的缝隙里,终镜的轮廓逐渐清晰——是面覆盖整个瑶池的巨大青铜镜,镜面倒映着所有时代的昆仑:汉代的烽火台在雪线闪烁,唐代的商队在沙漠穿行,元代的探险家在冰川跋涉,清代的官员在关卡验票,现代的科考队在雪峰插旗。每个倒影的中心,都有个与我们三个人轮廓重合的人影,正在往终镜里嵌碎片,嵌到第七十三块时,倒影突然与现实重叠,重叠处的冰面浮出块标着“三百七十二”的碎片,形状与我们的始镜残片完全相同。
“终镜在吸收所有时代的守阵记忆!”赵砚往终镜上撒了把糯米,糯米接触镜面的瞬间,突然长出青铜色的嫩芽,嫩芽上的叶片正在显示新的坐标:“昆仑之墟,东经93°,北纬36°,深度七十三米”。这个坐标与爷爷日记里夹着的老地图完全相同,地图上用红铅笔圈出的位置,此刻正有根青灰色的主根在翻腾,根须上的数字已经跳到了“三百七十三”,形状与地球的板块运动轨迹完全相同——镜根想把整个星球的记忆都转化成它的镜像。
我握紧七镜拼合的残片往主根上刺,残片接触根须的瞬间,突然爆发出刺眼的白光,白光里的根须正在瓦解,瓦解的碎片上,浮出串数字:“73 365 999”。赵砚突然指着这些数字,“是守阵人的传承密码!73是历代守阵人的编号基数,365是终镜的启动数,999是镜根的最大镜像容量!”白光里的人影突然清晰,是爷爷年轻时的模样,他正在往终镜里塞块碎片,标着“三百七十四”,形状与我家祖传的“吴”字佩完全相同。
“爷爷!”我往白光里伸手,却只抓住片青铜色的雪花,雪花在掌心融化,化作行小字:“镜根不灭,守阵不止,七镜之后,尚有万镜。”这句话在掌心灼出道新的疤痕,形状与七镜拼合后的终镜完全相同,疤痕的边缘,正有新的碎片纹路在生成,标着“三百七十五”,指向更遥远的时空。
瑶池周围的雪山突然亮起,亮起的光芒里,无数个新的光柱正在升起,每个光柱里都有个守阵人的影子在忙碌:有的在往火星车的舱壁嵌碎片,有的在往空间站的舷窗贴青铜镜,有的在往深海探测器的外壳刻镇镜印,有的在往地心钻探机的钻头熔破镜刃。他们的工具上,都标着“73”的倍数,形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