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4章 无畏擒龙(159)(2 / 4)

加入书签

块的速度减少,从“六百三十四”往“六百三十”退,像被火焰吞噬的蛛网。但穹顶的裂缝越来越大,大到能看见墓顶的封土正在往下塌,塌落的泥土里,镜根的根须已经跳到了“六百三十五”,形状与汉代的“防盗沙”完全相同——镜根正在用流沙掩埋我们的退路。

“快跟我来!”胖子往侧室的方向指,那里的地面上有个暗门,门环的形状与第六百三十块碎片完全相同,“是宋代守阵人留的逃生通道,门环里的‘赵’字是钥匙!”我掏出青铜残片往门环上按,暗门“吱呀”声打开,门后的通道里,嵌着些明代的盗墓工具,工具的木柄上缠着半片麻布,布上的血迹与阿蛮银镯上的“蛮”字在火光里重合,重合的位置浮出块标着“六百三十六”的碎片,形状与明代的“探杆”完全相同。

通道的尽头,主墓室的梓宫正在发光,光里的碎片数字已经减少到“六百”,离三百六十五只剩二百三十五块的距离。但梓宫的四周,镜根的根须正在织成张巨网,网的每个节点上都有个守阵人的影子正在挣扎,挣扎的姿势与我们在唐代公主墓里看到的完全相同。我往梓宫里看,墓镜正在棺椁里闪烁,镜面的形状与整个邙山的地脉完全相同——是所有墓葬镜阵的核心。

墓镜接触青铜残片的瞬间,突然爆发出刺眼的金光,金光里的所有碎片都开始颤抖,颤抖的频率与邙山的地脉完全相同,碎片上的数字已经减少到“五百八十”,离三百六十五只剩二百四十五块的距离。但主墓室的地面突然往下陷,陷出的深渊里,镜根的主根正在反扑,根须上的碎片数字已经跳到了“六百三十七”,形状与整个中原地区的墓葬群完全相同——镜根想把所有古墓都变成它的养分来源。

深渊的底部,有个穿现代服饰的人影正在往根须里塞什么东西,塞进的位置正好是墓镜的缺口。赵砚突然认出他的背包,“是考古队的老王!他上周在这附近失踪,原来是用自己当诱饵,让我们能顺利拿到墓镜!”我往深渊里扔了块朱砂,丹砂接触主根的瞬间,突然在黑暗里爆发出红光,红光里的老王正在往我们的方向挥手,他的手里举着块标着“六百三十八”的碎片,形状与考古队的洛阳铲完全相同——是所有考古人的执念。

红光彻底笼罩墓室时,我们站在邙山的山顶,手里的墓镜已经变成块普通的汉代铜镜,镜里的我们正在往新的墓葬群方向走,身后的封土堆已经开满了青铜色的花,花瓣上的数字正在以肉眼难辨的速度往“六百三十九”跳动。远处的秦岭方向传来低沉的轰鸣,与墓镜的震动、破镜舟的金光、所有守阵人的心跳形成了共鸣,在中原的每个古墓里,画出个巨大的圆,圆的边缘,有无数个新的碎片正在闪烁,像刚出土的文物,在六百三十八块碎片之外的无限可能里,继续生长。

离三百六十五只剩最后二百块碎片时,我摸着后颈的疤痕,那里的温度正在升高,像块埋在皮肉里的青铜镜。赵砚突然指着铜镜里的人影,“你看镜里的墓葬分布图,有个新的红点正在闪烁——在秦始皇陵的封土堆下,标着‘六百四十’,形状与秦代的‘水银江河’完全相同!”

铜镜的光芒里,有个穿秦代服饰的人影正在往水银池里嵌碎片,嵌到第七十三块时,突然转身,往我们的方向鞠躬,他的腰间挂着块小小的碎片,标着“七十三”,形状与我们的青铜残片完全相同,旁边画着个箭头,指向关中平原的方向——那里的黄土正在隆起,隆起的轮廓里,有无数个新的碎片正在闪烁,像刚发现的墓葬,在六百四十块碎片之外的无限可能里,继续生长,没有结尾,也永远不会有结尾。

关中平原的黄土层下,秦始皇陵封土堆的阴影里,“六百四十”号碎片正在水银蒸汽里翻滚,形状与《史记》记载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完全重合。穿秦代玄甲的人影往水银池里投了块青铜残片,投到第七十三块时,突然被池底的根须缠住,甲胄上的“水”字纹正在往碎片上爬,爬过的地方,数字开始往“七十三”倒退,像在重演骊山覆土的历程。

我握着汉代铜镜往封土堆走,镜面突然映出条青灰色的轨迹,轨迹的纹路与六百四十一块碎片完全相同——是镜根顺着水银脉络蔓延的路径。“秦代守阵人用玄甲汞齐暂时锁住过镜根。”赵砚往轨迹上撒了把朱砂,“你看甲片上的云纹,比普通秦甲多了道折角,像块碎片的形状!”折角处的刻痕里,浮出些秦篆:“水银淬青铜,可破镜根再生——骊山刑徒手记”。

胖子正用洛阳铲探测封土下的夯层,铲头带出的五花土里,裹着块标着“六百四十二”的碎片,形状与秦代的“方孔钱”完全相同。“这墓里的镜根能吸收金属能量。”他往碎片上贴了张黄符,符纸燃着的青烟里,浮出段影像:骊山刑徒正在往镜根里塞青铜剑,塞到第七十三柄时,突然被剑穗里的根须缠住,剑柄上的“相邦吕不韦造”正在往碎片上爬,爬过的地方,数字开始往“七十三”跳动,像在回溯兵器铸造的年份。

“他们在给我们留兵器谱。”我往夯层里嵌了块破镜刃残片,“秦代青铜剑的含锡量——与第七十三块碎片的硬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