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7章 无畏擒龙(32)(3 / 4)

加入书签

塘图”的位置,“穿同样的衣服,做同样的动作。”

“不去。”吴畏想起十年前在长白山,两人裹着军大衣的合影,他的脸冻得通红,张起灵的睫毛上还挂着冰碴,“要拍让他自己拍,我忙着给新来的小鸡搭窝。”

院子角落的鸡窝是阳阳的爸爸帮忙做的,木头搭的架子,稻草铺的底,还开了个小小的“观察窗”,说是“让孩子们看小鸡破壳”。李铁柱送来的鸡蛋正在孵化器里,时不时传来细微的“笃笃”声,像有谁在用小锤子敲壳。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整齐的脚步声。李铁柱的双胞胎穿着运动服,身后跟着十几个半大的少年,背着统一的背包,像支小型的队伍。“叔!我们来啦!”哥哥朝院子里喊,声音比去年更洪亮,晒成古铜色的胳膊上肌肉线条分明。

少年们好奇地打量着院子,有人指着水渠里的睡莲,有人盯着银杏树上的肥猫,还有人凑到麦田边,小心翼翼地摸了摸麦穗:“这就是小麦啊?跟课本上的不一样。”

“比课本上的香。”吴畏跳下来,给他们分刚烤好的玉米饼,“尝尝,用去年的玉米磨的面。”

张起灵则在厨房烧开水,大铁壶“咕嘟”作响,蒸汽从壶嘴冒出来,在阳光下画出条白色的线。他把水杯摆成一排,动作麻利得像在进行某种仪式——当年在蛇沼鬼城,他也是这样给大家分水分粮,只是那时的水带着铁锈味,远不如现在的清甜。

念安和阳阳背着书包跑进来,手里各提着个鸟笼,里面装着刚孵出的小鸡,黄绒绒的像团小毛球。“给小队员们的见面礼!”念安举着鸟笼转圈,小鸡吓得“叽叽”叫,“每人一只,谁表现好就给谁最胖的!”

阳阳补充道:“要每天喂小米,不能喂剩饭,我爸说那样会拉肚子。”他的个子快赶上念安了,说话却还是慢悠悠的,像在背书。

吴邪扛着摄像机跟在后面,镜头对着鸡笼拍个不停:“我要拍‘从奥运选手到养鸡专业户’,保证火遍全网!”被双胞胎联手抢走摄像机,追得他绕着麦田跑。

霍秀秀和小花来了,带来了刚做好的青团,豆沙馅的,艾蒿的清香混着甜味,是江南春天独有的味道。“我妈说这些孩子正在长身体,”霍秀秀把青团分给众人,“多吃点素的,清清肠胃。”

念安举着青团喂小鸡,被阳阳一把夺下来:“小鸡不能吃甜的!”两人又开始争执,少年们看得哈哈大笑,院子里顿时热闹得像个训练场。

中午,李铁柱带着媳妇来了,扛着口巨大的铁锅,说是要做“东北大乱炖”,给孩子们补补体力。土豆、豆角、玉米、排骨堆了满满一地,李铁柱的媳妇系着围裙,指挥着少年们洗菜切菜,像在训练一支炊事班。

“这口锅,”李铁柱擦着锅沿,“是我爷爷传下来的,当年在北大荒插队时就用它做饭,现在给孩子们用,也算传承了。”

张起灵蹲在灶膛前添柴,火苗舔着锅底,映得他的白发泛着金光。吴畏坐在旁边,帮他把柴火劈成小块,两人配合着,像演了无数遍的默剧。“还记得在戈壁滩,我们用罐头盒煮面条吗?”吴畏把劈好的柴递过去,“风沙太大,吃一口满嘴沙。”

“记得。”张起灵往灶里添了根粗柴,“你把你的那份给了我。”

“那是你更需要体力!”吴畏笑着说,指尖被木刺扎了下,张起灵立刻拉过他的手,用牙齿把刺叼了出来,动作自然得像呼吸。

大乱炖出锅时,香气飘出半条街。众人围坐在凉棚下,捧着碗吃得满头大汗。少年们抢着给双胞胎夹排骨,说是“偶像的肉,吃了能变强”;念安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都挑给阳阳,阳阳则把豆角夹给她,两人的碗里堆成了小山;吴邪举着个馒头,非要和肥猫分享,被猫爪子拍在脸上,惹得哄堂大笑。

下午,张起灵教少年们割麦。他拿起镰刀,示范着如何下刀、如何捆束,动作干净利落,不像个养尊处优的“隐士”,倒像个经验丰富的老农。少年们看得目瞪口呆,有人小声问:“麒麟叔叔以前是农民吗?”

“他什么都会。”吴畏笑着说,想起在云顶天宫,张起灵用冰锥在岩壁上凿台阶的样子,和此刻握镰刀的姿势,竟有种奇妙的重合。

双胞胎也加入进来,哥哥教大家如何避免割伤手,弟弟则演示如何把麦穗捆成整齐的束。念安和阳阳带着少年们给小鸡喂食,小毛球们已经能蹒跚走路,跟着孩子们的脚步跑,像群会移动的蒲公英。

吴邪的摄像机一直没停,镜头扫过金黄的麦穗,扫过张起灵的白发,扫过孩子们沾着麦芒的笑脸,最后定格在木栅栏的刻字上——“念安”“阳阳”“小羽”的旁边,又多了十几个新的名字,笔画稚嫩却认真。

傍晚,夕阳把麦田染成了琥珀色。少年们背着捆好的麦穗,排着队向吴畏和张起灵告别,每个人的口袋里都装着青团和玉米饼,脸上带着被麦芒扎出的小红点。“谢谢麒麟叔叔!谢谢凤凰叔叔!”他们齐声喊道,声音震得麦穗簌簌作响。

李铁柱的双胞胎也要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