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回 鸿丰山下路漫漫(2 / 3)

加入书签

好的木剑,递给莫沉:“此为你入门之器,何时能以此木剑领悟劲之运用,何时再换铁剑。“

莫沉双手接过木剑。这木剑材质似梨木,打磨得十分光滑,入手微沉,长短与真剑相仿。

拜师礼成,陈晋便开始为莫沉阐述武道理念。

“你们仙家借天地之力,吾辈修自身之劲。“陈晋负手而立,声音沉稳,“劲非蛮力,生于呼吸,发于脚踵,贯于腰马,达于指尖,最终附于剑上。练至精深处,一草一木皆可为剑,飞花摘叶亦可伤人。“

莫沉凝神静听,只觉这番理论与修仙之道大相径庭,却另有一番天地。

“你既有炼体根基,感知应当敏锐。“陈晋道,“今日便先从站桩开始。“

陈晋演示了一个名为“青山桩“的站姿:双脚与肩同宽,微微下蹲,脊背挺直如松,双臂虚抱于前,如环抱山岳。

“此桩功乃《青山不动剑》之根基。要求稳如磐石,呼吸悠长,意念沉入丹田,感受气血流转。“陈晋道,“站桩非是枯站,需在静中求动,体会劲的滋生,从丹田的滋生。“

莫沉依言照做。初时只觉得姿势别扭,不过半柱香时间,便觉双腿酸软,浑身不适。但莫沉心志坚韧,咬牙坚持,回想《戳炎决》中锤炼肉身的法门和诀窍,都是要忍住肉身剧痛。

于是莫沉调整呼吸,渐渐沉浸其中。

陈晋在一旁看着,眼中再次闪过惊异之色。寻常人初站此桩,能坚持一盏茶功夫已是难得,莫沉却竟能迅速入定,呼吸渐趋悠长,身形虽仍有微晃,却已初具沉稳气象。

“此子果然非凡。“陈晋心中暗赞,“炼体根基是一方面,这份心性更是难得。“

自此,莫沉开始了艰苦的练剑生涯。

每日天未亮,他便起身站桩,最初只能坚持半个时辰,后来渐能站上一两个时辰而不摇不晃。站桩之后,便是学习握剑、步法等基础。陈晋要求极为严苛,一个简单的握剑姿势,便让莫沉反复练习了三天,直到“手中有剑,心中无剑“,握剑如臂使指,方算合格。

最基础的直刺动作“滴水刺“,莫沉每日要重复练习成千上万次。陈晋要求他意念集中,力透剑尖,如滴水穿石,专注一点,连绵不绝。

“剑道之初,在于纯一。“陈晋时常告诫,“一招练至极致,胜于百招稀松。“

莫沉发现,这般高强度的身体训练,虽不涉及灵力,却能与《戳炎诀》炼体效果相辅相成。气血在一次次挥剑中愈发旺盛,肉身在站桩中愈发沉稳,经脉的隐痛进一步减轻,连筋脉上的裂痕似乎都被旺盛的气血暂时温养,不再恶化。

一个月后,莫沉已能将《滴水穿石剑》的几式基础剑招演练得颇有模样。木剑刺出时已能带起微弱风声,那是初步掌握“劲“之运用的表现。

这一日,陈晋将莫沉叫到院中,道:“你进展之速,超乎为师预料。今日便与你讲讲《青山不动剑》的化劲之理。”

陈晋取过莫沉手中的木剑,随意立了个架势:“《青山不动剑》重防御、重沉稳、重岿然不动。其精义在于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任对手攻势如狂风暴雨,我自岿然不动,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如何做到?“陈晋手腕微转,木剑在空中划出半个圆弧,“关键在于化字。非是硬挡硬格,而是感知来力,引导其势,泄其力,转其向。“

陈晋让莫沉持木剑攻来。莫沉凝神刺出一剑,虽无灵力加持,但数月苦练,这一剑已颇具速度与力量。

然而陈晋的木剑只是轻轻一搭一引,莫沉便觉一股柔韧的劲道传来,自己这一剑的力道竟如泥牛入海,消失无踪,整个人还不由自主地向前踉跄了一步。

“此乃引劲。“陈晋淡淡道,“感知你的力,顺势引导,泄之于无形。“

陈晋又让莫沉全力劈砍。这次陈晋的木剑以某个巧妙的角度迎上,两剑相触的瞬间,陈晋手腕极细微地一抖一转,莫沉只觉一股旋转的劲道传来,劈砍之力竟被带偏,木剑险些脱手。

“此乃转劲。“陈晋道,“接触瞬间,以旋转化直力,改变其方向。“

最后,陈晋演示了“卸“劲。他让莫沉连续快攻,只见陈晋身形微动,木剑或格或挡,每一次接触都极为短暂,一触即分。莫沉的力道仿佛打在空处,又仿佛被一点点卸开,无法形成有效的冲击。

“防御非是硬抗,而是智慧的较量。“陈晋收剑而立,“须洞察先机,以最小之力,化解最强之功。这需要你细腻感知、沉稳的心境和精准的控制。“

莫沉看得心驰神往。这套理论与他所知的修仙者斗法截然不同,不依赖灵力护罩或法宝硬抗,而是以一种同样精妙的方式化解危机。

“多谢师父指点!“莫沉由衷道。

陈晋颔首:“你好生体会。待你小成,便可开始修习《青山不动剑》的防御架势。“

接下来的时日,莫沉更加刻苦修炼。白天练剑站桩,晚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