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西南平乱(2 / 3)

加入书签

拟旨,命古州三司与驻军全力配合你平乱!”

李景隆谢恩起身,脸上没有一丝多余的表情。

晨光虽亮,却照不进这深宫的算计。

他清楚地知道,朱允炆之所以急着把他派去西南,绝不仅仅是为了平乱。

最近这段时间,京都的达官显贵们频繁登门拜访与结交,他的威望和影响力,早已让这位年轻的帝王感到了威胁。

将他支离京都,不过是想借机削弱他在朝中的势力罢了。

只是这些心思,他不能说,也不必说。

他只想着早日平定西南之乱,让古州百姓重归安宁,至于朝堂上的暗流涌动,且走一步看一步吧。

...

马车轱辘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沉闷的声响,像是在叩击李景隆沉郁的心境。

他靠在车厢内壁,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

从踏出奉天殿门槛的那一刻起,心头那股莫名的不祥之感便如潮水般翻涌,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少主,您脸色不太好,可是宫里出了什么事?”车外传来福生压低的声音,他赶着马车,眼角余光却始终留意着车厢内的动静。

方才李景隆从宫里出来时,那冷得能结冰的脸色,他看得一清二楚。

沉默许久,李景隆才终于开口,话中带着寒意:“传我命令,让京都暗卫连夜启程,先行赶往古州。”

“陛下已经下旨,命我挂帅去平蛮族之乱。”

话音落下时,隐约能听出一丝压抑的杀气。

相比恼火朱允炆的算计,他更担心古州百姓的安危。

福生闻言,脸色骤变,连忙勒住马缰,从怀中掏出一份折叠整齐的密报。

紧接着他立刻隔着车帘递了进去:“少主,属下正想跟您禀报这事!半个时辰前,暗探刚把消息传回来。”

“暗探传回消息,古州地区的确突发生了叛乱!”

“蛮族异军突起,在古州地界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数万无辜百姓流离失所,死伤不计其数!”

“暗卫已经设法解救当地百姓,可蛮族势力庞大,终归是杯水车薪。”

车厢内彻底没了声响,只有李景隆沉重的呼吸声。

原来朱允炆说的并非虚言,古州的局势比他想象中还要危急。

这样一来,这趟西南之行,他不仅非去不可,还得快,再晚一步,不知又有多少无辜百姓要丧命。

...

次日天还未亮,晚枫堂的庭院里就已亮起了灯火。

李景隆身着银白色铠甲,正与家人一一告别。

每次离京办差之时,李家上下都会出来送他,这习惯从他第一次领兵出征起,就没改过。

袁楚凝挺着圆滚滚的肚子,在春桃和苏晚的搀扶下,慢慢倚在院门边。

清晨的风带着凉意,吹得她鬓边的碎发微微晃动,她却丝毫不在意,只是目光紧紧锁在李景隆身上,眼底藏着化不开的担忧。

“不是让你好好在房里歇着吗?怎么还是出来了?”李景隆快步走到她身边,伸手轻轻握住她的手,语气里满是心疼。

袁楚凝轻轻摇了摇头,声音柔得像清晨的雾:“我想送送你,不管怎样,我都等你平安回来。”

“照顾好自己,回来还要给咱们的孩子取名呢。”

她不懂朝堂上的弯弯绕绕,也不知道古州有多危险,可她记得,每次朝廷派李景隆离京,都是去做最凶险的事。

上次是平定燕乱,这次是平定蛮族,每一次都让她提心吊胆。

李景隆看着她隆起的肚子,眼底满是温柔,他伸手轻轻摸了摸,笑着说:“名字我早就想好了,要是男孩,就叫...”

“孩子还没出生呢,是男是女都还不知道,急什么?”没等他说完,李母就走了过来,语气带着嗔怪,却难掩担忧。

“一切都等你平平安安回来再说,到时候你想取多少个名字都成!”

李景隆愣了一下,随即冲着李母挤出一丝笑意:“娘,您放心,儿子这次一定全须全影地回来。”

他知道,母亲这是犯了迷信,担心他有事。

李母点了点头,伸手拍了拍他的胳膊,眼神里满是欣慰:“记住,你这次去古州,是为了那些受苦的百姓,不是为了别的。”

“只要守住这份心,就不会出大错。”

她活了大半辈子,见过太多君臣相疑的事,自然明白朱允炆把李景隆派去西南的心思。

可她是妇道人家,朝堂上的事插不了手,只能叮嘱儿子守住本心,保护好自己。

李景隆重重应了一声,又转头看向袁楚凝,深深看了她一眼,像是要把她的模样刻进心里:“等我回来。”

说完,他便转身,大步走向院外的白色战马。

福生已经带着二十名暗卫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