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8 章 够狠(2 / 3)
纸上谈来终觉浅,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战争残酷的。
等到琉璃河战役时,最佳的方案其实是瑶初光自已带着军队跑。
把他们这些文臣抛下,瑶初光就算这么做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因为当时就连他们自已都这么想的。
带上他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只会给瑶初光拖后腿。
但瑶初光却从未抛下他们当中任何一人,带着他们爬山涉水,教会他们如何与敌军周旋。
现在对付叛军的很多法子,都是那时候从瑶初光那里学会的。
经历过琉璃河战役后,就连胆子最小的吴家主,在面对敌军时也敢拿起刀与之对峙。
所以瑶初光下令让他们上前线,去与叛军对垒。
大臣们虽然震惊、抱怨、吵闹,但最主要的不满是瑶初光让他们单枪匹马上阵杀敌。
这么荒唐离谱命令,竟然无一人退缩,都老老实实去。
这事要是放在以前,也不用多久,就放在瑶初光攻打西周以前。
不要说他们孤身一人上阵杀敌,就是给他们兵马去打。
萧阁老都敢保证,没有全部叛逃到敌军阵营,就已经算瑶初光有手腕了。
瑶初光就这样温水煮青蛙,一步步让朝中的大臣彻底的脱胎换骨。
萧阁老不是没有察觉到瑶初光的意图,但他想不明白瑶初光为何要费这么大功夫去做这件事。
如果瑶初光只是想要将领之才,她完全可以从军中选拔培养。
为什么非要让文臣去经历战火的洗礼。
萧阁老也是文臣中唯一知道燕王私军存在的人,毕竟当初负责燕军交接的就是他与傅鸿煊。
傅鸿煊能瞒的住别人,却瞒不过他的眼睛。
但依他对瑶初光的了解,这事肯定是瑶初光授意的。
估计是憋着坏想坑燕王一把,让他虽然拥有私军,却不能用,看的着摸不着。
这么缺德的事,绝对是瑶初光没跑了。
既然朝廷明明有支不为人知的军队,为什么瑶初光还会被逼到绝境。
哪怕事发突然,瑶初光被打个措手不及。
但只要有这支军队在手,萧阁老不信瑶初光会让自已陷入如此被动的境地。
至于太后用百姓的性命做威胁,让瑶初光不得离开皇宫半步。
这种威胁在萧阁老看来,那就是个笑话。
瑶初光在外表现的爱民如子,但别忘了瑶初光更是一个囚禁生父犯上作乱的狠人。
对敌人妥协,这种行为无异于把自已身家性命交付给自已的敌人。
可就是这么不可思议,瑶初光完全收敛起自已的利爪,放任叛军的步步紧逼。
萧阁老再不愿意相信,也不得不正视摆在眼前的事实。
这场战争是瑶初光主导的,她故意露出破绽,让叛军有了可乘之机。
看似步步退让,实则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为什么?
瑶初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
萧阁老想不通,他从云都城出发开始,他不断的推测。
可是他无论从什么角度去想,他都想不明白瑶初光发动这场战争,于她于这个天下有什么好处。
如果瑶初光是个天生暴虐,嗜杀成性的疯子,就是喜欢战争带来的杀戮与刺激感。
萧阁老都不会如此痛苦,因为他清楚的知道瑶初光她不是。
一直到吴家主三日剿灭梅林县的事迹传来。
萧阁老这才突然意识到瑶初光的真正用意。
那种震撼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心上,让萧阁老瞬间毛骨悚然。
她……竟然那么早就已经开始…………
朝廷一直以来弊病丛生,首当其冲就是隐田。
历代帝王不是没有想过法子治理,但都收效甚微。
中原地大物博,从未有人能真正统计出具体有多少良田。
而这些隐田只是少数掌握在这些权贵世家当中,多数是掌握在那些不起眼的乡绅土财主手中。
这些人单拎出来是比不过世家大族,但架不住这些人数量之多。
就如同蝼蚁吞象,派遣御史巡查,那是治标不治本,十年前你查办了这个县的隐田。
后面但凡遇到灾年闹饥荒,百姓们根本守不住手里的田地。
甚至不用十年,只要过个几年,又会有新的富绅出现。
在足够的利益面前,任何的约束都形同虚设。
很多时候圣旨只要出了云都城,就如同废纸一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瑶初光再厉害也做不到挨个去盯各个环节。
官官相护从来不是说说而已,一边是能给自已孝敬银子的乡绅土财主,一边是什么好处都捞不到的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