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采访(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天一大早,胡中玥穿着一身红色的旗袍,成为京大附中门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看她一次送了三个进去,旁边的阿姨、大妈们可稀罕了。

一位穿紫衣服的大妈就耐不住好奇,问上了:“姑娘,这仨是你哥哥姐姐?怎么你爸妈不来呢?”

胡中玥笑道:“我爸妈是老师,来了他们压力更大。”

这次送考胡青鸿和姜晓蓉怕给他们压力,就回避了,上午她送小娟、小虎和小兵,小文小武去送小丽,下午就换过来,她去送小丽,文武二将送这仨。

那大妈一听,就说:“那倒也是!

你来他们心理上能放轻松点儿~”

另一个穿黄衣服的大妈插话:“你今儿不考?”

红衣大妈指着胡中玥,跟黄衣大妈说:“嗐!

这姑娘看起来就不大,估计明后年的吧。

今天她送哥哥姐姐,回头哥哥姐姐送她~”

黄衣大妈问胡中玥:“你们家这么多孩子,没少罚款吧?”

红衣大妈:“我估计不能是亲的,她刚说爸妈是老师,双职工,生二胎工作都没了,还能生这么多?”

“诶,您还别说,我们家有一亲戚,人家还真生了仨,工作也没丢。”

“这都没人举报?我家一亲戚,也是双职工,二胎,都七八个月了,躲了大半年,结果被人举报,居委会给了两个选择,要么丢工作,交罚款,要么自己去引产,最后引产去了……”

“我们家那亲戚不一样,人家是……”

胡中玥正听八卦听得起劲儿,俩大妈凑一起,压低声音,自己聊上了,搞得她听八卦听一半,抓心挠肺的。

旁边一位穿着时髦的阿姨凑过来,指着她的衣服说:“美女,你这小旗袍还挺好看的,方不方便问下搁哪儿买的?”

胡中玥略带歉意地说:“不好意思阿姨,这是家里人从沪上带回来的,具体沪上哪家我也不知道。”

她今年得了五件旗袍,有三件是关佩洁在沪上找老师傅定做旗袍时给她做的,有两件是姜晓芸去钱塘市出差给做买的。

那位阿姨一听说沪上带回来的,脸上一副“果然如此”

的表情:“难怪看着大方得体,原来是沪上老师傅的手艺。

等我女儿考完了,我也要带她去沪上做两件儿~”

“你好,同学,我是京市新华报记者王璞,请问可以采访你几句吗?”

一个拿着话筒的人走过来,胡中玥看到他身上挂了个工作证:京市新华报记者,王璞。

她点点头,打了个招呼:“您好!”

王璞举着话筒问道:“同学,我看你有点眼熟啊,请问贵姓?”

胡中玥:“免贵姓胡。”

王璞惊讶地说:“还真是你呀!

胡同学,三年前我还在实习,跟着师傅在这里采访了你,你还有印象吗?”

胡中玥点头道:“有,跟您一起的那位姐姐差不多不惑之年,齐耳短,戴着眼镜。

你们还祝我金榜题名,承二位吉言,我考上了。”

三年前她刚出考场的时候,他们俩就上前来采访,问她怎么这么小就参加高考,考得怎么样。

她当时还说,如果作文不扣分,她应该能考一百四十分以上。

王璞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我和我师父。

胡同学,如果我没记错,你可不仅仅是考上了而已,你是那年京市的理科状元,总分712,对吧?”

旁边看热闹的人群炸开了。

“嗬!

理科状元呐,这孩子以后出息准小不了!”

“我刚刚还以为是高中生,没想到人家大学都快毕业了~”

“712,三年前,那可是不得了的高分啊,那年题可不简单,文科状元是我一朋友的女儿,才648,这姑娘比文科状元足足高了五六十分,什么概念呐!”

“真是人不可貌相!

人家父母怎么养的这是,孩子养这么好!”

“没听说嘛,人家父母是老师,根儿上就好!”

……

周围人赞誉不断,胡中玥笑了笑,谦虚地说:“对,临场挥比较好。”

王璞问道:“那你有什么临场挥的小窍门吗?”

胡中玥道:“就是平常心吧。

可能是因为我年纪小,觉得自己机会多,所以没有把那一次高考看得特别重,心态平和,大脑就会清明一些。

而且我也不觉得一次高考就能决定人的一生,人这一生,虽不过百年,但容错率很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任何一行做到专精尖,都是了不得的人才。”

围观的人也深以为然。

“小姑娘说的对,我们村儿原来有个很厉害的鞋匠,后来被人家鞋厂请过去当什么技术指导,一个月老多钱了~”

“我大姑的嫂子的姐姐的女儿的弟媳妇,绣花绣得好,直接被人家那种定做衣服都得公司请过去当大师傅了!”

“是呀,甭管什么时候,做得好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