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盐队西行(1 / 2)

加入书签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当郑森在东南整肃水师、收复东番之际,另一边的李来亨也已奉弘光皇帝密旨,开启他奇袭陇西的征途。

三月份的清晨,江面的薄雾尚未散尽,南京城外龙江关码头已是一派忙碌景象。

江水拍打着岸边的船板,发出沉闷的响声,与号子声、马蹄声、车轮声交织在一起。

一支规模不小的船队正静静停泊在专用泊位上,与周遭喧闹的漕运船队相比,显得格外低调。

船上满载着鼓囊囊的麻袋,外面皆盖着防水的油布,粗粗看去,与寻常运盐的商船并无二致。

唯有细心之人,方能察觉些许不同——船工们动作矫健整齐,眼神锐利,搬运货物时麻袋下方偶尔露出的棱角,也绝非盐块该有的形状。

李来亨一身青布箭衣,外罩半旧斗篷,伫立在一艘大船的船头。他目光扫过正在做最后检查的部下们,神色冷峻。

夏完淳一身儒生打扮,却腰佩短剑,正与一名作账房先生打扮的军情司官员低声核对着一份长长的货单。

艾能奇则如铁塔般立在跳板旁,监督着最后几箱“特殊货物”被稳妥地安置进底舱,他偶尔投来的目光,带着原西营悍将特有的剽悍与警惕。

这次奇袭陇西的作战任务,除了李来亨几个主要将领,其余普通将士暂时都不知情,他们只知奉了皇命押解物资前往菘藩。

“李将军,”一名穿着从五品武官服色的京营管队官上前,抱拳行礼,语气却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疏离。

“三千弟兄已按名册点验完毕,分乘各船。只是……”这名武官略一迟疑,“部下们多有议论,此番西行,说是运盐,却为何要顶盔掼甲,还携带如许多的兵刃弓弩?这可不似寻常商队。”

李来亨转过身,目光如刀锋般刮过这名显然带着打探意味的军官。

李来亨尚未开口,艾能奇已大步走来,声如洪钟:“咋的?王管队是怕了?如今这世道,兵荒马乱,路上没个土匪山贼?多带些家伙什,保着咱们的盐货和性命,有何不对?还是说,你京营的爷们,只会摆弄仪仗,见不得真刀真枪?”

那王管队脸色一僵,被艾能奇的气势所慑,讪讪道:“艾将军说笑了,末将只是……只是例行询问。”

“告诉弟兄们,”李来亨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江风,传入附近几名军官耳中,“我等奉的是皇差,办的是官盐,但此行路远,规矩也不同江南。一切行动,需听号令。有功,朝廷不吝厚赏;有过,”他顿了顿,眼神锐利,“军法无情。”

“是!”王管队心头一凛,不敢再多言,躬身退下。

夏完淳走了过来,将货单递给李来亨,低声道:“李将军,盐货、军械、粮秣、药品均已清点无误。军情司安排的两位向导已在前面那条小船上等候,沿途补给点也已初步联络。只是……”他微微蹙眉,“兵部签发的勘合(通行凭证)手续繁复,比预定时间晚了一日才送到,所批的沿途支取粮草的数量,也被核减了两成。”

李来亨接过货单,看都未看那勘合,只冷冷道:“意料之中。周郎中能如此‘痛快’放行,已属难得了。无妨,缺了的,我们自己想办法。”

他抬眼望向西方,江雾渐散,视线仿佛已越过千山万水。“传令下去,辰时三刻,准时启航!”

号角声响起,低沉而悠长,船工们解缆收锚,巨大的船帆缓缓升起,吃足了江风。

船队依次离开码头,逆着江水,向西驶去。

岸上,码头一角,两名看似闲逛的文人摇着折扇,冷眼看着船队远去。其中一人低声道:“哼,倒要看看这群流寇能翻起什么浪花。”

另一人轻笑:“周大人已吩咐下去,沿途自有‘关照’。只怕他们到了武昌,就要寸步难行了。”

他们的低语被江风吹散,而船队却劈波斩浪,坚定地驶向未知的前路。

甲板上,李来亨迎风而立,夏完淳与艾能奇分立两侧。

“第一站,武昌。”夏完淳道,“需得在此补充些新鲜菜蔬,并接上军情司安排的熟悉西面路径的人。”

艾能奇咧嘴一笑,拍了拍腰刀:“武昌好啊!老子当年……咳,”他瞥见李来亨的眼神,改口道,“听说武昌鱼味道不错。”

李来亨没有笑,他的目光依旧望着前方水天相接之处,缓缓道:“味道如何,尝过才知。”

“传令各船!加强警戒,非必要不得与沿途官府过多纠缠。”

“是!”

船帆鼓满,承载着希望、决绝与三千颗忐忑的心,驶入长江浩渺的烟波之中。

~~~~

秦淮河畔的暖风似乎永远也吹不进六部衙门那高耸的灰墙。

兵部职方司郎中周钟值房内,檀香袅袅,却压不住几分阴郁的气氛。

周钟慢条斯理地用杯盖撇去浮沫,啜了一口上好的雨前龙井,眼皮微抬,扫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