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大明经济圈(2)(1 / 2)

加入书签

“妾身会照陛下的意思,安排人手布置下去。”

“嗯。”朱由崧点点头,“这两年也是辛苦你了。”

“妾身不觉辛苦,倒是陛下您日理万机,请多保重身体。”

朱由崧笑了笑,说道,“嗯,知道了,回去吧。”

邢如意福了福身告退,刚走到殿门口,身后又传来朱由崧的声音,

“对了,元爵那孩子朕也许久未见了,最近可有认真读书?”

邢如意转身应道,“吾儿每日习文练武,没有丝毫懈怠,且常常感念圣恩,希望早日成人能为国效命。”

“哈哈,那就好。”朱由崧笑道,“不过元爵毕竟还是个孩子,学习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抽时间把他带进宫让朕看看吧。”

邢如意神色略为激动,“谢陛下挂怀,妾身明日就带他来给您请安。”

“去吧,回去早些歇着。”

“妾身告退。”

朱由崧当初收高元爵为义子时,还不曾拥有子嗣,大大提高

高杰部属们的归属感。

随着朱由崧的皇权稳固,后宫几个妃子又相继诞下子嗣,高元爵那个义子身份就只剩一个名分,这一点其实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现在让高元爵进宫请安,是一种长辈的爱护,算是对邢如意这两年的一种表彰。

邢如意把明华堂经营的有声有色,已经能辅助朝廷政令,对大明的商业进行干预作用了。

要说大明历代皇帝会不知道江南商贾们富得流油?不想收商税吗?

这肯定不是的。

其实根本原因是大明商业制度、中央朝廷对地方控制力、和皇权萎缩通通出了问题造成的。

大明中央朝廷对于商业政策方面,很多年一直都是采用包括海禁政策、朝贡贸易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

但是随着大明商业的发展,和地方豪族的兴起,大明的各项制度对于商业的干预力,变得非常薄弱。

最明显的比如滥用铸币权,允许地方豪绅铸造货币这一项措施,就使得中央朝廷对于商业经济的干预能力几乎为零。

加之大明文官集团的崛起,皇权受到了严重制约,中央朝廷掌权者都是一帮代表地方豪族利益的文官集团,皇帝想收商税就变得更加艰难。

很多人潜意识里会认为大明是皇权的巅峰,因为大明有专门为皇帝服务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

而事实正好相反,大明是中央朝廷权力达到巅峰的王朝,但中后期的明皇却是历史上皇权专制程度最低,君主权力受限制最大,皇权最为萎缩的王朝。

纵观秦、汉、唐、宋的皇帝们,他们可以大肆建造离宫别馆,任用外戚,大规模控制舆论,甚至是抢劫市民。

而大明中后期那些皇帝们却很惨,他们对经济、军事、文化、舆论等方面的影响能力来说,是历代帝皇权力中最小的。

皇帝想换太子换不了,连自己的私事都不能自主,崇祯帝搞钱打仗还要像乞丐般求着臣子们,处处都受到了制约。

朱元璋废了宰相制度,减少了权臣可能出现篡逆之事的风险,明面上好像加强了皇权。

可后来的那些明皇无法胜任繁重的工作量,于是就有了内阁、司礼监等部门。

但这种政治体制将要面对新的问题。

特别是张居正遭到清算后,出现廷会推的阁臣,皇帝不信任,皇帝亲自提拔的阁臣,外廷不满意的情况。

内阁作为皇权的代理者,崇祯时期的内阁大臣动辄被言路攻击,无法久任,这恰恰是皇权衰微的表现。

朱由崧已经正在将这种情况慢慢的去改变。

邢如意可以说是亲眼目睹并亲身参见证了朱由崧一步一步的成长,以及逐渐掌握朝廷权力的整个过程。

曾经的朱由崧不过是一个流亡江南的落寞王世子罢了,甲申之变后,尽管马士英等一帮武勋在应天府拥立他称帝。

然而,朱由崧由于在江南毫无根基可言,既无人支持,又无实权,这个皇位实则只是被供奉于宫廷的一具傀儡而已。

直至朱由崧跳出皇宫的束缚,掌控住军队的控制权,这才真正摆脱权臣的羁绊,得以按自己的意志施政。

江南地区的商贾和地方豪强势力庞大,不但严重威胁皇权,更对朝廷的财源产生巨大影响。

朱由崧不顾声名狼藉,以强硬手段镇压那些不服从的江南徽商与满朝勋贵,进而收编产业与渠道,创立明华堂,并逐步控制盐铁、粮食的议价权。

皇家商行明华堂的主体框架设定,几乎都是按照朱由崧的设想经营,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明华堂虽然被视为皇商,但皇家并不独占所有商股。

相反,朱由崧拿出一半的商股来拉拢各大势力,以增强自身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