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大明版扫黑除恶(4)(1 / 2)
弘光二年,十一月初六,一股寒流袭来,天地间顿时一片萧瑟,开始飘起朵朵雪花。
一支三四百人的队伍,不紧不慢的走在官道上,朝常州府的方向进发。
这支人马除了阮大铖的钦差队伍,还有夏三娃带领的数十名锦衣卫,不过他们没有打出任何仪仗标识。
夏三娃能带锦衣卫随阮大铖来常州府,是因为江阴营那边已经有人接管了。
皇帝调派曾英带兵接管了江阴营,把这个长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通道牢牢控制在手里。
江南漕运事关重大,江阴地处江之尾,海之头,历代都是江防要寨,长江咽喉,不容有失。
夏三娃骑在马上,嘴里吐着热气,转头朝后面说道,“阮都堂,马上就要到常州府了。”
“这么快。”坐在轿子里阮大铖掀开轿帘,探出头来。
“这也叫快?”夏三娃心里直嘀咕,跟着阮大铖这个坐轿子的钦差大臣,慢悠悠的日行不到二十里,寒风瑟瑟,吹的他裤裆都凉了,搞得他浑身都不得劲。
“阮都堂,我先去城中把那个冒替功名的宗灏抓来。”
“不可!”阮大铖看着前面常州府城方向,抖了抖脸上的肥肉,说道,
“虽然已经查明宗灏是通过科举舞弊,冒名顶替得来的功名,欺君罔上,且不行知府政令,上下勾结串通,制造民乱。”
“但常州府城内出现大规模民乱,情况未明,我们人少,现在不宜进城,先停下来吧。”
无锡的一众士绅被抓,让锦衣卫查出了很多陈年旧事。
常州知府宗灏的举人功名就是冒名顶替而来的。
明末读书人越来越多,造成科举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
乡试三年一次,由省里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
像南直隶这么大,只有130个名额。
宗灏参加乡试那年是崇祯六年,有个叫姜开先的书生因为中举激动而死。
关键是这个姜开先还是个贫穷书生,连个随从都没有,这就让人有了冒名顶替的操作机会。
由是姜开先的功名变成了一个叫“姜承宗”的人。
这个姜承宗中举之后,养望十年。
如何养望,就是结交江南文人大儒,参加各种诗会,游山玩水,逛青楼喝花酒嫖扬州瘦马。
姜承宗和范凤翼、郑元勋、方文、艾南英等江南文士,私交甚好。
在郑元勋的引荐下,又认识了梁于涘、冒襄、黎遂球、陈丹衷、万时华、陈名夏、康范生等复社成员。
十年之后,姜承宗改回了原名,叫宗开先,然后又更名宗灏,参加崇祯十六年的会试,成为榜上有名的进士。
姜开先、宗承宗、宗开先再到宗灏,这一套繁杂的更名操作,可不是普通人能搞定的,但宗家这种名门望族却玩得转。
宗灏的亲生父亲叫宗名世,万历十七年进士,生了七个儿子,六个儿子没参加科举也照样在地方上做官。
宗灏是宗名世的第七子,早早就过继给了宗臣。
宗臣是嘉靖年间进士,曾任福建提学。
而崇祯六年南直隶的提学叫曾化龙,他是福建人。
曾化龙乡试中举时,宗臣是福建提学,这样一来是不是就解释得通了。
曾化龙担任过山东巡抚,其间抓捕过二次毛贼,就大吹特吹,把自己描述得犹如天神下凡,亲入贼营生擒贼首。
后来李自成的一支偏师进入山东,曾化龙顿时慌了,瞬间来了个一遁千里,跑路了。
锦衣卫通过深挖调查,发现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曾化龙还是洪承畴的儿女亲家。
经锦衣卫这次放手认真一查,越查越惊,像常州府的民乱,就是这些士绅家族为了威逼朝廷让步暗中鼓动的。
于是锦衣卫分成几批,陈明遇带着人去扬州控制郑家,郑家虽是商贾出身,却是江南士绅之间的最重要的掮客和话事人。
见阮大铖不敢进城,夏三娃嘿的一笑,吐出一口热气,说道,“难道宗灏敢让人在城中袭击朝廷钦差,就不怕担上造反灭门的大罪。”
阮大铖说道,“他们这些名门望族手段阴狠着呢,眷养死士,鼓动乡民暴乱,趁乱打死朝廷命官,然后找一些替死鬼抵罪。”
阮大铖面露忧色,“队伍还是暂缓前行,让人先去探明常州府城中具体情况吧。”
“好咧。”夏三娃想想也是。朝一众属下喊道,“去几个人,探探常州府城现在是什么情况。”
“是!”三名锦衣卫应了,打马前行,很快消失在风雪中。
此时阮大铖看着常州府城方向,心中有些惴惴不安。
常州府出现大规模民乱,他们这一支钦差队伍前往常州府,力量还是单薄了些。
“夏千户,你们锦衣卫可还能从附近调动部分援军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