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大明水师(1 / 2)
董世勇跟皇帝介绍着龙江船厂的生产情况,朱由崧仔细的听着,不时的点头。
龙江船厂七个船坞中,有三个专门用来制造一号、二号大型福船,剩下的四个生产小些的草鳖船和海沧船。
现在的龙江船厂,自己建造船身主体,很多零件都是周边私人船厂加工,然后再拿来龙江船厂组装,其实是当于一个组装船厂。
正因为这样,原本半死不活的龙江船厂,吸引民间的技术和生产能力,才能短短时间内就恢复生产,并造出了一批战船。
也就半年多的时间,就生产出了6艘大型福船,海沧船和草撇船40多艘,这些都是可作为海上的战船。
“嗯,你做得很好!”
朱由崧表扬了董世勇,这一点他确实做得不错,第一次来龙江船厂,整个船厂都是那副半死不活的状态。
董世勇没有什么靠山,在龙江船厂做了十几年的提举,一直原地踏步得不到晋升。
他这些年一直从外面接私人订单赚钱,虽然这种公器私用的做法违规,但也间接的养活了船厂的工匠们,算是保留了一点船厂的元气。
董世勇这个家伙有点市侩和油滑,朱由崧还是继续任用他为龙江船厂提举。
董世勇自从见到皇帝后,这些日子也是干劲十足,把以前的一些船匠召回船厂,使得龙江船厂能这么快重新运转起来。
“董世勇,你造船有功,朕给你一个工部主事,还是继续主持龙江船厂。
“臣谢陛下恩典。”
董世勇心里别提有多激动,自己这算是入了皇帝的眼吗?
这些日子的辛苦算是没白费,当了这么多年的龙江船厂提举,终于轮到自己升官了。
龙江船厂提举才八品小官,而主事是六品。
朱由崧表扬了一番董世勇,给他升官,有功就当赏。
董世勇在龙江船厂这么多年,和民间私人船厂有直接的交流,现在朝廷需要大规模的造船,就需要他这种专业的人。
朱由崧就让他在专业的领域做专业的事情,并且给予他充分的环境和资源。
而龙江船厂里那些有技术的老船匠,他们都只是一帮木纳的老技工,是没办法调起来管理整个船厂的,历来就很少有技术的人能当行政管理。
“今后朝廷还需要造更多的海船,龙江船厂应当要从外面招一些人手,不但是船匠,就是年纪小的也可以招进来做学徒,将他们培养出来。”
“臣遵旨。”董世勇立刻应了,朝廷重视船厂,这对他来说,可是好事。
“你要用心去做。”
“臣必不敢负陛下所托。”
朱由崧对船厂是相当注重的,才会以皇帝的身份两次巡视龙江船厂。
这关乎到大明朝廷水师的建设。
因为无论是从当前对山东的辅助控制,还是将来长远的海洋世界,都必须把朝廷水师建造起来。
建设水师是非常烧钱的,要造大量的船,还要配上火炮,还有人员的配置加各种各样的装备,各种各样的火铳。
朱由崧大略推算过装备一支水师的费用。
计划三年内打造出一支朝廷水师,规模不得少于60艘远洋大福船。
一艘大福船可以装载三四十门大发熕(将军炮),还有其它各类巡洋船,战船,加上警戒执法船和传令船。
60艘远洋福船,配上各类大小船,一支水师差不多拥有四百多艘战船。
60艘远洋宝船,就算每艘配30门千斤大发熕,就得1800门,配上弹药等等,每门不会少于一千两银子。
每艘大型福船的造价,算上这些火炮还有人员装备的配置,要接近6万两银子。
60艘就得360万两了,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副船,加起来不会少于200万两。
也就是建造一支水师,至少得花费500万两银子,这只是初步预算要花费的钱。
按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治国,国家每投入下去的一分钱,都必须是要产生收益才行。
国家也是要利益的,要不然没法维持朝廷政治的运转,是无法持久的,时间久了朝廷都得破产。
就像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明明把周边的土地打了下来,最后却又不得不放弃的原因。
比如明朝把交跤大部分都打了下来,朱棣把交跤设为行省,还在龙岛设了市泊司,但只是过了20来年,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却放弃了那里。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朝廷只有投入,却没有产生效益,不得不放弃。
这次谋逆叛乱,朱由崧抄了那么多勋贵士绅的家,目前是不缺钱的。
只要把建奴鞑子赶走,那时他自有一套办法让大明水师维持下去。
以往明朝的官方远洋活动,既不是为了殖民他国,也不是为了贸易经商,更不是为了开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