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直抵重庆府(1 / 2)

加入书签

明军在嵩山打了一场胜仗,普通冷兵器是不缺的,从战场上打扫出来无数兵器,和不少甲胄,修补一下就能直接用。

但现在长江汛期发大水,水运受影响,在嵩山的战斗中损失的六七百杆燧发枪,就得不到补充了。

还有最主要的一个就是粮食问题。

“左先生,现在襄阳城有多少粮食?”

“回禀陛下,承天府军储仓除了5万石压仓应急粮,其他的全部运来了襄阳城,目前襄阳还有19万石存粮。”

“就剩19万石粮了么?”

朱由崧吸了一口气,承天府的80万石军储粮,居然消耗的这么快。

19万石粮食看上去很多,但是对于15万大军来说,就是不打仗,这点粮食最多只能撑到夏收而已。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带兵去四川,肯定是要提前带一部分粮食的,且至少得保证二三个月的预算。

这样一来,如果水运没有及时恢复,留在湖广的部队就要面临缺粮。

这个时代打仗受制于后勤的因素太多了。

虽然这次战事半年都不到,但是明军十几万大军进入洛阳,来回两个月,加上沿途的后勤民夫,消耗的粮食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这些士兵每个都是大肚汉,真的很能吃,一方面是军营伙食油水少,食量自然就大。

另一方面背着几十斤重的装备长途奔袭、还有近身肉搏,体力消耗巨大。

白米饭不用任何菜肴,也就几坨黑乎乎的酱菜,一个士兵都能随便干掉三大海碗。

因此吃得很多,人均一天在三斤米以上。

这在现代人是难以相信的,

(诸葛亮因为一天只能吃一斤多米,被司马懿看作是将死之兆。)

现在水路运不了粮,陆运有个千里不运粮的说法。

从应天府运粮来襄阳,都快接近2000里了,陆运的话估计九成都要消耗在路上。

堵胤锡皱眉说道,“陛下,如今军需粮秣受阻,怕是暂时没办法派军入川了。”

“不,绝不能让阿济格的大军在四川站稳脚跟,只能现在趁他入川不久,尽快限制他的扩张步伐,要不然将来变成持久战就更加不好了。”

朱由崧说道,“粮秣一事朕能解决。”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打仗之前,要仔细斟酌,不动如潜龙在渊,动则如迅雷急火,尽可能避免消耗战。

正因为如此,朱由崧提前让邢如意把皇家商行屯集在九江的粮食率先运进湖广,现在倒是派上用场了。

朱由崧让诸将去挑选入川的精锐兵马,自己要立刻入川,襄阳城的军粮不会带走。

为免泄露信息,这次朱由崧入川前没有大张旗鼓,具体只有左懋第这些大臣,和一些高级将领知道。

四月二十八日,朱由崧率领二万六千精锐,从襄阳府出发到了宜都。

邢如意接到朱由崧的指令时,在宜昌早已准备好了运兵江船和粮食。

26000明军,在宜都乘船经巴东入夔州。

到了五月十二日,朱由崧的船队抵达了涪陵,很快就可进入重庆府。

天气开始变得非常炎热起来了,岸边树上的蝉鸣声响个不停。

锦衣卫下船去查探周边军情,考虑到军事需要,朱由崧觉得自己现在到了重庆,还是要让秦良玉知道情况才好。

派出几名可靠的锦衣卫,乘快船前往成都府给秦良玉送信。

前面因为四川总督王应熊生病,朱由崧传诏让秦良玉督师川中各部军队。

对于秦良玉在四川有什么布置,朱由崧还一无所知。

现在自己御驾入川作战,怕影响到秦良玉,提前给秦良玉写信,让她务必守住成都府,其他的不要去管。

信中对秦良玉的大概意思就是:朕入川不会打搅你的任何军事布局,你该干嘛还是干嘛,朕就是来给你打辅助的。

随朱由崧入川的部队以神机营和五军营为主,还有部分李过的忠贞营将士。

嵩山脚下那一战,李过和刘芳亮率领3000忠贞营先锋追击清军,与正红旗硬战,李过都受了伤,其余忠贞营将士损失大半,打出了成绩。

朱由崧许诺分给忠贞营将士家眷土地,战死者和大明士兵享有一样的抚恤待遇。

李过的儿子李来亨、和刘芳亮的儿子刘东保被授予朝廷指挥使之职,朱由崧点了他们俩做护卫,一起入川。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收拢忠贞营的人心,还有就是把他们带在身边加以培养,增进交流,毕竟他们都还年轻。

神机营中有三千以燧发枪为主的火铳手,还有甘辉率领的虎贲卫。

上次嵩山脚下追击清军时,虎贲卫作为反攻主力,损失也很大,6000人损失了小半,甘辉带着入川的只有3000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