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风干的葛明(1 / 3)
送饭是春耕、秋收时农家人的传统。
下过雨后要赶紧种地,晚了种子就不芽了,或者长不好。
秋收要趁着晴天,方便晾晒,万一下雨就损失惨重了。
成熟的庄稼淋了雨,很容易倒在田里芽。
所以都非常抢时间,于是壮劳力就在田间地头休息一会,等着做不了重活的妇人、孩子把饭送过来,吃饭的时候就算休息了,吃过饭之后马上又要劳作。
要是农活不重,其实这种经历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葛家庄子牛多,春耕自然很快而且很轻松,田间地头都是笑声。
娃子送来的饭全是干饭,还有几条子肉,鸡蛋汤,这在以往想都不敢想。
要是关中也是此时春耕,那李世民陛下是不是也在地头坐着,跟灰头灰脸的李承乾有一句没一句的聊天。
长孙皇后手帕包着头,带着亲自做的烙饼卷上煮鸡蛋,给这爷俩送饭?
李世民用的锄头到底是不是金子的?
葛明一边吃饭一边胡思乱想,不过葛明完全想错了。
关中大旱,除了靠近水源的农田浇了水之后勉强能种上一些谷子,其他地方根本就无法播种。
庄户人家心急如焚,更有甚者全家老小上阵,用木桶、木盆从河里挑水浇地。
还有好多娃子,拿着破碗从河边舀水,颤颤巍巍的捧着往自家农田走,生怕溅出去一点。
只是娃子年幼,捧着碗走路不稳,一个踉跄就跌倒在地。
破碗变成了碎碗,娃子趴在地上哇哇大哭。
一个中年汉子快步过来抱起孩子,用袖子给娃子擦了擦眼泪。
孩子父母看到孩子摔倒了,又见到有人把娃子抱了起来,赶紧放下手里的木桶、木盆,过来感谢。
中年汉子摆摆手,示意不用谢。
这个汉子虽然粗布粗衣,但是气度不凡,身后还跟了不少随从还都牵着马,庄户一家人感谢之后就赶紧走了。
汉子正是李世民,正在长安周围查看旱情。
冬天没下雪就预估到了可能会大旱,这春天只下了一场小雨,完全无法耕种。
麦子算是要绝收了,这要是还不下雨谷子也种不上,就是种上了谷子,不下雨还是绝收,饥荒就在眼前了。
没有什么比饥荒可怕的,人可以病死但是不能饿死,要是人饿到了一定程度什么都做得出来。
李世民从小收到过良好的教育,熟读史书,年轻时有东征西讨,怎么可能不了解农户的?
李世民喜欢读史书,史书上一些饥荒的记载,往往不了寥寥数字。
某地大旱,易子而食,寥寥数字之下人间就成了地狱。
李世民面沉似水,随从递过来缰绳,李世民翻身上马急回宫。
回宫之后赶紧召集文臣武将,关中地区要开始救灾了,已经不能再等了。
好在现在不怎么缺粮,好在冬天的时候有爬犁,否则等冰化之后再开始从南方运粮,救灾怕是来不及了。
随着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恭、秦琼、程咬金等重臣上殿,就宣布了关中地区救灾的正式开始。
救灾不光是点粮食那么简单,今年绝收了,秋天没有麦种,来年开春没有谷种,这还是明年老天爷赏饭,要是不赏饭再旱上一年,那基本就可以迁都了。
唐代关中地区人口极为密集,吃饭的人多自然需要更多的粮食。
庄户人家手中的存粮不多,最多能撑到初夏麦收的时候,算了算不过个把月的时间。
要赶紧把粮食到农户手上,更需要稳定人心。
不能让灾民闲着,聚在一起等饭吃是不行的,容易出事。
所以古代都是以工赈灾,需要安排点事给灾民,做了事才能换粮食。
修修路、修修水渠,把灾民的精力消耗掉。
一道道政令下下去,关中地区的救灾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除了继续从南方运粮之外,关中富户非常多,再从当地筹集粮食。
史书上关于贞观元年关中地区的旱情记载,没有易子而食,但是有流离失所,百姓长安就食。
对于平民来说,闹灾了自然去京城,皇帝老子肯定有饭吃。
李世民应该感谢葛明才对,要不是有冬天可以在运河上走的爬犁,关中地区缺粮会非常严重。
正因为有了葛明的无心之举,让救灾的难度小了很多。
葛明不担心关中是不是干旱,不管是丰收还是干旱葛明都不知道,因为对这段历史不熟。
但是葛明知道史书上记载贞观二年、三年关中地区连续两年大熟,这也是为何李世民登基没多久就能灭突厥的原因,现在无非黎明前的黑暗而已。
每天钓钓鱼,地头田间看看,撸撸猫,看看小猴子烧出什么好东西没有,再跟张春来聊聊关于美食,这段日子农户虽然很忙,但是葛明非常滋润。
葛家庄子的春耕是全县最快的,甚至可以说满大唐最快。
等到春耕接近尾声时,庄子上的牛基本都借给了附近的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