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长风破浪(2 / 3)

加入书签

纸背,像是要把所有的决心都刻进纸里。

他忽然觉得,笔下的墨迹不再是冰冷的炭灰,而是能凝成船帆的棉线,细密又坚韧;案头的灯盏也不再是微弱的烛火,而是能照亮航向的星辰,虽小却明亮。

他要继续读下去,继续考下去,哪怕这条路还要走十年、二十年,哪怕下次依旧会落榜,他也不会放弃——因为他相信,总有一天,长风会来,浪会退,他能乘着学识的舟,渡向理想的岸。

时光荏苒,朝代更迭,长安的宫阙成了断壁残垣,曲江池的画舫化作了淤泥,可这句诗却从未被遗忘。

它穿过了宋元的烟雨,在江南的杏花春雨里被书生吟诵;它越过了明清的烽火,在北方的金戈铁马中被将士传唱;最终,它漂过近代的硝烟,落在了一片泥泞的战场上。

那是个阴雨连绵的日子,天空是压抑的铅灰色,像是随时会砸下惊雷,地面上积着浑浊的泥水,混着血污,散出刺鼻的腥气。

远处的炮声隆隆,震得人耳膜生疼,炮弹落在不远处,掀起的泥土溅了士兵一身。

一个年轻的士兵靠在断墙后,战袍上沾满了血污和泥泞,左臂缠着厚厚的绷带,渗出的血把白色的绷带染成了暗红色,伤口的疼痛让他额头上布满了冷汗。

他的眼神有些涣散,望着不远处被炸毁的房屋——那曾是村民的家,如今只剩下断梁残柱;望着战友们倒下的身影,他们昨天还在和他说笑,说等战争结束了,要回家娶媳妇、种庄稼。

绝望像冰冷的潮水,一点点漫过他的心头——敌人的炮火太猛了,阵地丢了一块又一块,身边的人越来越少,这样的仗,还要打多久?这样的苦难,什么时候才是头?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能不能活到看到和平的那一天。

就在他快要撑不住,想要松开握紧枪的手时,忽然瞥见断墙上有人用石灰写了七个字——“长风破浪会有时”

字迹歪歪扭扭,像是用刺刀刻上去的,有些地方还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了,可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却像一团火,透过斑驳的墙面,钻进了他的心里。

风卷着硝烟掠过字迹,带着淡淡的石灰味和硝烟味,竟像是给疲惫的灵魂注入了一股力量。

他想起出前,母亲连夜缝补他的战袍,把一本翻旧的《唐诗三百》塞给他,说“想娘了就看看,里面有娘给你画的小太阳”

;他想起连长在阵前动员时,握着他的手说“我们今天流血,是为了后代能过上好日子,能安安稳稳地读书、种地”

;他想起自己偷偷在笔记本上写的愿望——等战争结束,要回家教村里的孩子读诗,读这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眼前的炮火再猛,挡不住‘济沧海’的信念;身上的伤口再痛,割不断‘乘长风’的勇气。”

他咬着牙,用没受伤的右手撑着断墙,挣扎着站起来,左臂的疼痛让他额头上的冷汗更多了,可他却死死咬着嘴唇,从腰间摸出枪,对着身边同样疲惫不堪的战友喊道:“兄弟们,李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

咱们再加把劲,把敌人赶出去,让后人能乘上平稳的船,看万里晴空!”

战友们缓缓抬起头,望着断墙上的诗句,原本涣散的眼神渐渐亮了起来。

有人跟着念出了下一句“直挂云帆济沧海”

,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韧劲儿;有人握紧了手里的武器,指节因为用力而白;有人拍了拍身边战友的肩膀,用眼神传递着力量。

原本快要溃散的队伍,因为一句跨越千年的诗,重新凝聚起了力量。

他们冲出断墙,冒着密集的炮火向前冲,喊杀声盖过了炮声,也盖过了绝望的叹息——这句诗,成了他们在战场上的精神旗帜,成了他们冲破风浪的勇气源泉,成了他们宁愿流血牺牲,也要守护的信念。

如今,我们再读这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早已没有了李白的江行之困,没有了书生的科举之难,也没有了士兵的战场之险,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里,都有属于自己的“浪”

或许是职场上的瓶颈——熬夜写了半个月的方案,被领导一次次打回,理由从“不够创新”

到“不够落地”

,看着身边的同事步步高升,自己却像困在原地打转,连加班时的咖啡都觉得比平时苦;或许是生活里的琐碎——父母的催婚电话每周准时响起,语气从温柔劝说变成严厉指责;孩子的奶粉钱、每月的房贷像两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连周末想睡个懒觉,都要被琐事吵醒;或许是追梦路上的踟蹰——坚持了五年的绘画爱好,因为要赚钱养家,不得不暂时放下,看着画室里落满灰尘的画笔,夜里翻来覆去,总在问自己“还要不要继续”

;向往了很久的远方,因为工作、家庭的牵绊,迟迟不能出,手机里存满了目的地的照片,却只能在加班的间隙偷偷看上一眼。

每当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它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安慰,不是说只要默念几遍,困境就会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