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只差老师(1 / 2)
学校位于村子中央,紧挨着修了三排平房。
占地面积有四亩多,追溯到大清朝,这里叫大车店。
换成影视剧里最常见的,那就是客栈。
受到交通运输的限制,那个年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人赶着马车。
沿途肯定会遭到贼人惦记,为了安全起见,路上每间隔四十里,就有专门休息的地方。
大清亡了之后,老金沟那会儿淘金正热火朝天,淘金客赚了钱就得想法子花销。
于是这地方来了不少女人,都是些无家可归,亦或者受到强迫,不得不留下来做皮肉生意。
解放后女人要么接受教育改造,要么去了其他地方,找个男人结伴过日子。
空下来的大车店,生产队将原有的土炕拆掉,地面铺上了青砖。
外边空地就是现成的操场,再立根旗杆挂上红旗,大车店改造成了学校。
办学初期学校里有五六十个学生,划分成为两个班级,由两名老师来上课。
随着三年自然灾害到来,村里人们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供孩子上学,学费一直拖着不交。
学生越来越少,去管饭学生家里,看着饭盆为数不多的窝窝头,实在不好意思伸手拿。
上边发不了工资,加上饿肚子吃不饱饭,老师只能选择回到城里。
所以经常在村里看见,本该上学年纪的孩子,成天在大街上疯跑,连自已的名字都不认识。
十几分钟过后,林北来到了学校,原本的铁大门,那会儿让拆了拿去炼了钢铁。
只剩下孤零零两个洋灰桩子,上边用细洋灰写着两行字,分别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沿着围墙栽种着一行白杨树,到了夏天课间活动,小孩子就在树荫下玩耍。
跳皮筋、跳房子、丢沙包。
男孩子们喜欢玩弹珠,所以地上到处可见挖好的小坑。
学校里的院子,此前周建国安排人手,提前进行了清扫,将那些杂草清理干净。
正前方就是教室,旁边的房子是老师的宿舍,除了礼拜天之外,平时就住在学校里。
房子的正前方,生长着一棵歪脖子柳树,伸出长长的树枝,跟迎客松似的。
树枝上挂着铁钟,里边吊着钟锤,下端用绳子连接,垂到离地一米高。
到了下课的时候学生满院子跑,还有不听话的,跑回家里找东西吃。
通过来回摆动绳子敲响铁钟,学生时代最怕听见,也是最希望听到的声音。
看到大铁钟,林北突然跟丢了魂似的,拽着绳子来回蹬着。
前世身为90后的他,做梦都想敲这口钟,多年的愿望总算是实现了。
当…当…当…
金属撞击发出的蜂鸣声,很快吸引了正在干活工匠的注意。
“谁……睡在敲钟?”
“看样子好像是小北,吓我一跳,还以为学校马上要上课了。”
“这孩子人家老师还没来,他自已倒玩上了先,”
“说到底在咱们的眼里,他也是个孩子,村里孩子听见,不得以为开学了。”
这一敲不要紧,果然村里的孩子,听到动静后有的赶紧找地方藏起来,有的则是准备书包去学校。
还是家里人反应快,学校连老师都没有,上哪门子的课。
林北松开了绳子,有种多年心愿实现,心里说不上的满足感。
“小北啊,你这是在干啥呢?”干活的工匠站在房顶上问道。
“我就是试一试,看看这钟还能不能响。”
“吓我一激灵,还以为你要给孩子们当老师,以后在学校里上课了。”村民们半开玩笑说道。
“我肚子里那点墨水,勉强只能算够用,哪能当老师,岂不是要误人子弟。”
看老师可以,当老师不行。
“闲着没啥事做,我过来看看进度咋样了,争取老师一到马上就能开课。”
几个泥瓦匠,擦了擦头上冒出的汗珠子,外边晒着太阳容易出汗。
“差不多今天就能完工,按照你的要求,黑板重新用墨汁刷了一遍,教室里的桌椅板凳,也都重新检查修过了。”
跟随着进入教室,推开一扇木门,里边生着火炉子,正烧的旺盛。
屋子里倒是没觉得冷,墙壁重新粉刷过,闻着有股特殊的气味,让人心里边很宁静。
黑板上的墨迹已经干透了,上方悬挂着一面红旗,以及伟人的挂像。
地面上摆放着许多张长条桌,就连板凳也是长条的,不是单独分开的那种。
有过农村上学经历,80.90后对此并不陌生。
这样的长条课桌,能够坐两个、或者三个学生,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两个人的时候,站起身还要提醒另一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