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时间褶皱里的追寻(2 / 3)

加入书签

念真在混乱中摸到口袋里的怀表,突然现表盘上的齿轮开始逆向转动。

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涌上心头,她想起父亲手稿中的一句话:“时间的奥秘,或许就藏在那些被忽视的细节里。”

她打开父亲的全息笔记,逐字逐句地查找,终于在一段加密信息中现了线索。

“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周念真站了起来,“我们需要利用飞船的剩余能源,制造一个与那个能量体生物频率相同的震荡波。

也许,这就是我们找到正确维度的关键。”

林修远看着她坚定的眼神,点了点头:“准备启动共振程序。

所有人,做好防护准备。”

船舱内的灯光开始闪烁,能量在反应堆中积聚。

当震荡波射的瞬间,整个飞船仿佛被吸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

再次睁开眼时,舷窗外是一片熟悉的星空。

陈雨桐激动地喊道:“我们回到了主时间线!

而且”

她调出导航系统,“飞船自动记录了一个新的坐标,或许是那个能量体生物给我们的指引。”

周念真握紧怀表,看着表盘上重新恢复正常转动的齿轮。

这次意外的遭遇,虽然没有直接解开时间的奥秘,却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时间的本质,或许不在于精确的计算和掌控,而在于对未知的敬畏与探索。

“设定新航线,”

她看着团队成员疲惫却充满希望的脸庞,“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飞船调整方向,向着新的时间维度进,在浩瀚的时空中,继续追寻着那个永恒的谜题。

夜幕降临,“时痕号”

的灯光在星空中划出一道细长的轨迹。

周念真站在观测窗前,望着无尽的宇宙,耳边仿佛又响起了父亲的声音:“时间,是造物主留给人类最珍贵的谜题。”

而她,将带着这份信念,继续在时间的褶皱里,寻找属于人类的答案。

时间方舟的黎明

2o87年深秋,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云层被寒风撕扯成破碎的棉絮。

海拔一万两千米的高空,悬浮着一座直径过三公里的环形建筑——“时间方舟”

科研基地。

这座由量子合金搭建的巨型结构通体银白,在朝阳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底部三百六十个反重力引擎持续喷射出幽蓝火焰,将它稳稳托举在稀薄的平流层中。

基地内部,机械臂的嗡鸣与金属碰撞声交织成一工业化的交响。

周念真站在观测窗前,身后是正在组装的“时痕号”

探索飞船。

这艘流线型的银白色航天器占据了整个装配大厅,其表面密布着蜂巢状的能量矩阵,船头位置,工人们正将最后一块量子防护板嵌入凹槽。

防护板表面流转着淡紫色的能量波纹,那是最新研的时间力场材料,能抵御不同维度间的时空潮汐冲击。

周念真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胸前的银质怀表,冰凉的表壳上蚀刻着繁复的玫瑰花纹,表盘内的齿轮仍在精准运转,尽管距离父亲离世已过去整整十年。

那年她刚满二十岁,作为量子物理天才被破格招入父亲主导的时间研究项目组。

就在“时间维度拓扑理论”

即将取得突破时,一场神秘的实验事故带走了父亲。

临终前,他将这块19世纪的古董怀表塞进女儿掌心,表盘背后刻着的“寻找褶皱”

四个字,成了周念真十年来追寻的执念。

“周教授,第三舱室的时间稳定器调试完毕。”

助理小吴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年轻研究员抱着一摞全息数据板,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波形图,“不过主引擎的量子纠缠模块仍存在o3的误差率。”

周念真转身走向控制台,高跟鞋叩击地面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里回响。

全息投影中,飞船的三维模型悬浮在半空,关键部件闪烁着不同颜色的警示光。

“通知林修远舰长,让他半小时后到指挥室。”

她调出引擎参数,纤细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快敲击,“误差必须控制在o1以内,时间维度的每一次跳跃都可能是致命的。”

作为“时痕号”

的席设计师,周念真对每个细节都近乎偏执。

飞船搭载的时间导航系统采用了她改良后的“拓扑定位算法”

,能通过分析时空褶皱的几何形态,精准定位目标维度。

但这套系统从未经过实战检验,就像人类对时间维度的认知,始终停留在理论层面。

半小时后,指挥室的防爆门缓缓开启。

林修远身着深空蓝作战服走进来,左脸颊的机械义眼闪烁着红光——那是他在第三次星际救援任务中留下的印记。

作为宇宙联邦最年轻的特级舰长,他带领的“极光号”

曾在黑洞边缘救出三十七名科研人员,但这次时间维度探索,对所有人都是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