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选择根据地(1 / 2)

加入书签

各部调整到位之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在何处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这个问题温三已经考虑很久了,同时也征求过老万等人的意见。

很多人的第一想法是回川,占据川西地区,蓄势展。

理由也很简单,这支部队的根在四川,能得到川中父老的大力支持。

回川之后,必定能得很好的资源,不容易受到鬼子的干扰。

并且还能很好的利用滇缅通道,获得国际友人的各种物资和技术上的支持。

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怎么避免来自国府的打压,毕竟现在的温三等于是跟国府公开决裂了。

战场上或许还能帮上一把,但思想上不可能再统一,双方的关系越来越生疏。

以最高指挥官的性格,是不可能容忍温三存在的,一个不好,很可能会再次掀起新的内战。

这是温三不想看到的事情,华夏积弱,本就难以抵抗鬼子的进攻,如果再内耗,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温三考虑再三,否决了这个看起来对他们很有利的设想。

回川虽然利大于弊,但是想要打击小鬼子,也变得麻烦很多。

如果把部队留在外面,温三坐镇基地,两者之间很容易脱节。

温三对此肯定是不放心的,别看他的部队作战勇猛,但很多时候都得依赖他这个战场指挥官的调控。

本质上说,其它人还不具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所以温三绝对不能离开自己的部队。

如果他专心统兵,后方基地交给别人,目前也个很大的问题。

回川简单,想要物设一声地盘,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并不简单。

将会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温三手上还没有中可以全面掌控基地的可用之才。

所以回川这个方案很快被温三放弃了。

第二个提议去西南边陲地区,这边目前管理松散,很利于展,还不容易受到各种的掣肘。

更利于掌握物资通道,甚至进一步控制滇缅地区,大力展自己的势力。

从很多角度来讲,这是个很好的选择,温三自己也有些动心。

历史上,鬼子也会在这边开辟新的战场,想打鬼子也不困难。

温三还可以利用这段相对空闲时间,打磨自己的部队,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但温三并不希望一直按照历史的进程去展,如果能凭自己的实力,改变某些历史的走向,为什么不去做呢?

之前自己特别弱小,无法去影响抗战的形势。

现在不同了,他手上的兵力越来越多,并且每天都在展壮大之中,已经有了改变局部战场走向能力。

府保卫战中,温三的通过努力获得了大量的兵员,还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

目前就有很多老百姓生活在他的部队周围,好些人都准备跟着他的部队一起迁徙。

这对温三来说是一件好事,基地建立起来,人员很快就能补充上来。

这些人也能丰富根据地的人员结构,给基地持续展提供很有力的帮助。

难题就是带着这么多人进行迁徙,将会生产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走得越远,产生的问题越多。

从目前的位置前往滇缅边境,距离太长,存在着太多的变数,温三跟老万等人讨论了多次,最后否决了这个选项。

府保卫战之后,敌我双方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平静期。

不管小鬼子,还是华夏各方,都需要进行休整,连续高强度作战,不但人受不了,物资和武器装备也会存在很大的缺口。

但是到了38年2月,小鬼子就会起徐州会战。

这也是小鬼子侵华的重要节点之战,国军方面投入了近6o万兵力,小鬼子也投入25万兵力,鏖战数月,最后以国军惨败收场。

这样的大战,温三怎么可能不参与呢?

别看他现在只有两个师的兵力,一但整训出来,挥出来的力量,绝对不容小视。

以温三的指挥能力,说不定就能完全影响这次大会战的走向。

同年还有另外一个大事件生,那就是花园口决堤事件。

委座为了阻挡小鬼子的进攻脚步,决定炸掉了黄河堤坝,水淹小鬼子。

结果真正被水淹的是大量的老百姓,官方统计死在决堤之下的老百姓达到了89万人。

比府大屠杀还要惨!

小鬼子因此死掉的人数才三千多,连一个旅团的兵力都不到。

这么吃亏事情,温三决不想看到它再次生。

想要阻止这一切,那就要占据有利的地形,凭手中的力量去改变这些残酷的历史。

温三虽然没有给大家讲述这些历史事件,但却是将周边的态势给大家作了详细的分析。

想要有力的打击小鬼子,那就要占据合适的地形,进可攻,退可守。

部队展得开,收得拢,还得有极大的活动空间。

经过核心成员的激烈讨论之后,温三最后决定,把部队拉到距离相对较近的大别山,在这里开辟属于他们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