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秦郎可亡,不可弯腰(1 / 2)

加入书签

弹幕打诨也好,打趣也罢,都无法改变嬴驷死亡这一既定事实。

至此,整个战国时代的原本历史被彻底打乱。

结局到底如何,没有人可以知道。

事在人为,人定胜天。

这必将是一段波澜起伏又豪气万丈的传奇故事。

不过前提是,秦国能在五国联军的联手下挺过去。

至于有没有把握,余朝阳也不敢断定,毕竟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保不准从哪就会钻出一位神仙。

他能做的,就是带着嬴渠梁折断的雄心壮志,嬴驷的无尽悔恨与遗憾,驾驶秦国这架马车…

一头撞上这辉煌大世!

嬴驷贵为秦王,繁琐的入葬仪式必不可少。

按理来说,直系亲属一般要为其守灵七天,不过碍于眼下情况所迫,守灵天数被缩短至了三天。

期间,芈月嬴荡等直系亲属日夜守候在灵柩,未曾闭眼片刻,文武百官也是轮流值守。

就连调兵遣将即将叩关函谷关的中原列国,也派遣了使者赴秦吊丧。

同理,他国君主一遭死亡,秦国也会派遣使者吊丧。

这无关羞辱与打探,更多的是遵循礼制。

这代表他们认可嬴驷身份,认可秦国是天下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秋风瑟瑟,落叶飞舞。

在一片哀乐中,装着嬴驷的灵柩缓缓从寝宫出发,举行下葬仪式。

负责抬棺的,分别是余朝阳、张仪、赢疾以及…愈发壮硕的伯公子嬴荡。

本来赢华也是要回来给嬴驷送葬的,奈何前线形势逼人,必须留一上将主持大局,故而缺席了这场葬礼。

四人步履坚定的抬着灵柩,一众文武百官却是小算盘连连,目光纷纷聚焦在毛头小子嬴荡身上。

遵循嬴驷遗志,他的尸骨并没有葬在赢氏祖坟,而是葬在了那棵从余家乡移植而来的柳树下。

这棵柳树,先后葬下了余太傅,江余,嬴渠梁的一缕白发以及商君商鞅。

葬下者,无一不是对秦国做出大功绩的人物。

因此,这棵柳树在秦国的地位非凡,早已超出意义本身。

而伴随嬴驷下葬,这块地以及柳树的地位,又将迎来质的飞跃。

漫天白纸飞舞,秋风萧瑟,在阵阵啼哭声中,嬴驷的灵柩缓缓下葬。

余朝阳面色麻木,亲自扛着铁锹平土,黄土在空中不断划出完美的抛物线。

灵柩也在黄土的掩盖下被渐渐埋葬,可黄土埋葬的又岂止是灵柩?

一同逝去的,还有余朝阳的笑容。

他一边埋土一边回头观望,谁哭了他不一定记得,但谁没哭他一清二楚!

很快,秦国百姓自发性的围了上来,其中多为白发苍苍的老翁。

他们这个年纪,多数都经历过孝公时期的改革,以及嬴驷时期痛揍魏国的短暂辉煌。

如今山河动荡,秦王离世,家中壮年尽数参军入伍,一桩桩事件让秦人心底蒙上一层阴霾。

他们知道,秦国又一次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此前,是他们扛着农具,穿着破旧衣物同魏武卒搏命厮杀。

如今,是他们后代子孙,穿着精良装备同五国联军搏命厮杀。

尽管情况天差地别,可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他们已经做好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理准备,他们将心中希冀与担忧融入歌声。

秦人可以死,但秦人永不服输!

在一位老者的带领下,壮烈而激昂的歌声在这片土地响彻。

歌声或许声线不齐,或许气势不够磅礴,但却包含了他们无限期望。

“当秦国遭受了侵犯,不屈秦郎当自强,喝干这碗家乡的苦酒,秦郎一去不复返。”

“滚滚黄河滔滔长江,给我生命给我力量,就让敌人染红最美的花,洒在我的胸膛上。”

“秦郎可亡,不可弯腰!”

老人们手拉着手,任由泪水在沟壑脸颊滑落,是期望…更是绝望。

他们身为父亲爷爷,选择用一首歌为后代告别,告慰即将死去的亡魂。

他们…已经做好用生命扞卫秦国的准备!

此情此景,顿时让余朝阳以及屏幕后的千千万观众充满无限感慨。

那首歌像是有某种魔力般,深深镶入骨髓,使人潸然泪下泪流满面。

上有君王殚精竭虑,为寻大才舍弃脸面。

下有百姓保家卫国,九死无悔扞卫秦国。

如此君王,如此百姓…又怎能不令人为之深深触动呢?

灵柩深埋于土,成为一座不高不低的小山丘,注视着咸阳,注视着整个秦国。

嬴驷的事情有了结局,可秦国的事情才刚刚开始。

来不及休整,余朝阳直接领着文武百官朝函谷关赶去。

没办法,赢华只可为将不可为帅,不把他盯着点保不齐要出乱子。

而整个秦国,也只有曾救过赢华一命的余朝阳才有这个威望压住他。

可余朝阳不坐镇咸阳的话,那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