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 任人唯亲,任人唯贤(2 / 3)

加入书签

这家公司,财务、人事都被陈澈抓着,都是他亲自确定的人。

其实不止是汇新资产,很多秦雅南没有深度参与的公司他都会这么做、握在手里,为的就是不给别人架空他的机会。

而这么做的前提,就是陈澈不得已,还是选择了任人唯亲这条路。

不过话说回来,范飞阳他们三个人进入宏业建工还上升不到随便塞人的地步。

因为公司极度缺人。

快速发展期,加上公司缺人,选择自己人进入中层是最好的办法。

当过老板的都知道。

第一,自己人比外人要更忠诚一些,相对来说背叛的几率不大。

很多人都被那些自己人背后捅刀的案例吓到,实际上外人的离职率、跳槽率更高,且跟背后捅一刀没有什么差别。

第二,自己人比外人更有工作热情,外人只为赚钱,摸鱼是常态,但自己人除了挣钱还要挣人情,相对要克制一些。

第三,自己人的工作效能潜力大,可以更好的进行压榨,外人会因此撂挑子不干,但自己人要考虑的更多一些。

所以“用亲人以守根基、用贤人以拓疆土”是管理学里的一门学问。

陈澈是不太喜欢任人唯亲的,因为他觉得那是一种不自信的行为,可结合实际考虑的话,所谓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是一句口号,起码不能真的100%信任。

总体上任人唯贤。

必要时任人唯亲。

陈澈总说自己退居幕后,还牢牢握着集团控制权,其实就是控制着管理层。

朱晓很有能力。

但她也是陈澈任人唯亲的结果。

如果没有陈澈的提拔,朱晓想坐到那个位置,不知道要付出多少。

陈澈喜欢用职业经理人,但他的公司最后大部分都是合伙人责任制(有限)。

因为他不能坐镇公司,公司为了发展必须有适合的架构模式。

然而陈澈又想牢牢控制公司。

怎么办?

最后只能总体上任人唯贤、必要时任人唯亲,让自己能控制的人坐在上面。

不止是华开集团、汇新资产,他大部分公司他都是这么处理的。

只要把控好方向、把控好资金、把控好内部需求、规划好架构模式。

一个3万人的集团,陈澈只需要控制3个人就可以平稳运营。

很多人觉得老板经常不在公司,公司就会出问题,最后被吃的骨头都不剩。

这是局限在了小商小贩的思维里。

因为小店、小公司的老板都是身兼数职、甚至是主要生产力。

离了他,当然经营不下去。

可集团是一个大机器,是一个离了谁都能尽快更换零件的大机器。

如果老板不在就出问题。

那还开什么分公司,谈什么遍布全国、谈什么布局全球市场。

话说回来。

陈澈的大部分公司,和宏业建工(邯郸)的情况存在着明显不一样。

一来,这不是他的公司。

二来,建筑行业的潜规则很多。

三来,分公司极度缺人。

最后,就只能任人唯亲了。

科技公司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可建筑行业很难甄别好与坏,主要就是门槛太低了,资质平庸的人太多。

就拿老爹陈天宏来说,如果去应聘,那些国企进不去,私企给不了高位。

可老爹管理起一个集团。

好像并没有那么费劲。

鉴于如今的这种情况,所以陈澈和陈天宏才选择把宏业建工推出来。

可以这么说,如今宏业建工的管理层,一半都是他们自己人。

除了总经理是津门总部委派的,

至于会不会出问题。

陈澈感觉如今不会。

他和老爹虽然选择了任人唯亲,但考虑总公司那边,还是要谨慎很多的。

比如说范飞阳三人。

说起来都是无足轻重的小职员。

未来要不要提拔,还是要结合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最大的弊病,就是让其他员工感觉遭受到不公待遇,从而丧失期望收益、进取心,这方面把握好一个度即可。

起码刚才在路上,担任宏业建工行政主管的杨振兴说,他们三个干的都不错。

至于是真是假。

陈澈只能边走边看了。

不过这方面的问题并不急迫,因为陈澈就没想过他们三人一直在宏业建工。

陈澈当初跟他们说的很清楚,先工作积累经验,找到自己适合的路。

到时候还要不要继续干,或者想干一些别的,陈澈都会给予理解并支持。

作为自己朋友,陈澈会给他们开小灶,在宏业建工里他们的工资并不高,他会在年底根据他们的情况,酌情补偿。

不管是任人唯亲也好,任人唯贤也罢,都是自己哥们,在不触犯原则的情况下,陈澈也没必要那么苛刻、分那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