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策论排名(2 / 4)
,实行军民一体的屯田,类似于籍田(皇帝的田亩),但收入不进内库,与籍田彻底区分。
这点指出来,真有些大逆不道。
古代皇帝,再精明能干,再一心为国,也难以避免挥霍。
就像是魏烨,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也带头节俭,但还是有一笔巨额支出——皇陵。
但这个,真的无可厚非。
作为帝王,总是要有一些能够称得上‘精神支柱’的东西,去砥砺他做得更好。
为什么要把《永乐大典》修成古今第一奇书?
Judy他也有不安,他也有恐惧,他太怕后世名了。
对于魏烨来说,他的心理阴影就是,继位之后杀兄弟,立储的时候杀儿子。
他南征北战,开疆扩土,开辟科举,试图发展民生,除了加强皇权,给下一任一个好摊子以外,就是想要一些好评价。
倘若现在就死,他的评价不会差,因为朔风没丢,天下还算是安稳,至少有个中上了。倘若还能够把晚年安排好,甚至能坐三望二。
宋时安的这一点举措,核心观点:国财并非魏氏家财。
国家的钱,宗室不可随意挪用。
张兆当然觉得好。
古往今来,内库和外库都是混淆的,难以立规矩。
有时候朝廷的财政困难,就是因为修皇陵,养宗室,挪用了资金。
可如若只有这两点,那宋时安就是圣人了。
但他,是要搞政治。
最后,在扬州开设江南织造署。
由宫里的人,以承包给商户的手段,亲自管理。
毫无疑问的,这会滋养腐败。
但财富必定会带来腐败。
视腐败为虎,是天真。
说到底,就是要在不伤民的情况下敛财。
只从大明王朝电视剧出发,改稻为桑是‘烂活’的本质是因为,侵占了耕地红线。
嘉靖朝人口1.2亿,耕地数量有限,所以稻和桑有冲突。
而今大虞人口,哪怕算上可能的隐匿,也就两千万到两千二百万之间。
顶多顶多,不超过两千五百万。
这里鼓励纺织,更加类似于‘诸葛亮治蜀’中,发展蜀锦这一项。
是集中发挥妇孺老者生产力,形成聚集力,减少损耗,并且小部分的垄断高端纺织业。
世家,齐国,还有南越,北燕,总会有需求。
产量更大,质量更高的官锦,便成了上层社会的主流。
也不用太担心所谓的资敌,或者财产流失。
诸葛亮主动向孙吴提出的通商,就是靠蜀锦赚经费。
可以说,北伐的钱,大头都是来自于蜀锦出口。
哪怕北伐是打曹魏,但曹魏依旧是诸葛亮的最大客户。
我们看古代地图,千万不要将所谓的疆域,理解成‘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