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正确的策论(3 / 4)

加入书签

方既定,而后南方才归附。

    世家宗族,就是南方自己的‘朝廷’。

    但孙琰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何过错。

    你不给江南世家权力,却要他像勋贵一样忠君爱国,有这样的道理吗?

    现在孙谦的文章里,就透露出了一种态度。

    我也可以谈,我也可以爱国。

    “浪拍雄关,曾碎姬望之马;涛沉齐剑……这个典故也不错。”

    姬望,那是姬渊的老祖宗。

    姬望曾经势大的时候,可是尽收河北之地,举兵数十万欲要南渡,大有统一天下之势。

    结果也就不言而喻,那一战输了。

    占领的河北之地,也悉数回归。

    这句话,虽然说有点冒犯姬渊的意思,但又如何呢?

    朔风之战赢了,至少北境在十年之内,不会轻易丢失。

    姬渊这一代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也不大。

    就算真的南下,大虞亡了国,还要因为这一首诗,对他扬州孙氏哈气吗?

    不会的。

    姬渊这辈子能够达到的极限,那便是一统江北,他想要成为一统江山的雄主,做终结乱世的千古一帝,对待江南的政策,也只能是诏安。

    全篇看完后,孙琰判断道:“作为科考中的辞赋第一,够格了。”

    当然,也仅仅是够格。

    不能够对一篇考试时的应试作文,有太高的要求。

    所谓高考满分作文,绝大多数,以文学性来说,都是0。

    没有任何意义。

    考试,考的就是一个机变,以及积累,是对读书人勤奋的嘉奖,是天赋才华冰山一角的展露。

    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流传的名篇,基本上没有出自于科考的。

    “父亲,比宋时安如何?”孙谦问道。

    “比《劝学》差的远。”孙琰说完就改口,“不,是无法比拟。”

    孙谦无话可说。

    “《劝学》超出了科考的范畴,有启示的意义。”孙琰这样说的时候,同时也算是安慰,“但这次的考试,利于你,文字方面,你胜于他。当然,他肯定也有文笔,但绝对不是强项。”

    他要是毫无瑕疵,也过分了。

    人怎么能够全方面的厉害呢?

    “辞赋不看了,说策论吧。”

    孙琰继续看,孙谦对策论方面的摘要,并且道:“这个题目,昨日我听到的时候,便猜出,是陛下所出。”

    “这是在敲打我们吗?”孙谦问。

    “敲打天下世家呢。”孙琰毫不遮掩的说道,“不要把朔风,全当成是宋时安的胜利。这应该是,皇帝的胜利。所以陛下现在,是很有底气的。”

    朔风打赢了,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宋时安,六皇子,以及吴王党上,觉得他们势不可挡了。

    却忘了,皇帝比任何人都高兴。

    赌国运的时候,他也没有怂,没有换人,反倒是持续增兵,扩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