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得粮八万,民夫两万(2 / 5)

加入书签

;  ………

    自从用最大的宗贼王公作为祭品,并将那些所谓的‘书信’全都烧了之后,剩下的宗贼,也就没办法再不听宣也不听调了,在统一一个时间,全部都带到了城外。

    然后,又将所有的人,在最中心的祁县某个乡的荒原上,聚集在了一起。

    按照六殿下所说的,统一安排到安全的地方。

    六百人的兵卒,管着总共两万两千四百余人。

    “什么时候才能够去南凉啊?”

    “去了那边之后,我们住在哪里呢?”

    “粮食如果全都被调集走的话,我们吃什么……”

    所有人的,都在想这最重要的三个生存问题。

    这时,宋时安和魏忤生,在将朔风安排好后,也亲自赶到,并带了千余骑兵。

    望着远处那不见边际,乌泱泱一大片的人,这壮观的一幕,让二人都感觉到有点夸张。

    在古代,动不动就听到几十万大军,觉得万把人就算不上什么。

    实际上,人若上千,扯地连天;人若过万,无边无沿。

    “这就两万了,那姬渊的十万人,该是何等的声势?”魏忤生打趣道。

    “而且那是十万的兵,我们这两万人,顶多就只能抽出四五千能战的兵,还是新兵。”宋时安道。

    在古代,最有价值的,就是壮年的‘老’兵。

    其次,年迈的老兵。

    刚入伍的新兵,在战斗力上,只能强于被强征的老农民。

    新三国里面有一点很尬的是,形容军队的强度,喜欢用老弱残军和青壮精兵来区分。

    其实除了那种已经饿疯了,荤素不忌的,很少有军阀会强征没打过仗的种田老头来扩充军队。

    一个人,他能够到老还是在当兵,他就是军队里最宝贵的财富。

    “那些乌垒全都这样烧了,是不是太过可惜了?”魏忤生也很心疼那一座座就在那里,只要重兵把守,肯定难啃的城。

    “没办法的殿下,倘若分兵据守,朔风的兵卒至少要抽调出一半。而姬渊若只围朔风,我们很快就会沦陷。”

    还是刚才那句话,不能够拿这些乌合之众当作和姬渊士兵一比一的战斗力。

    只有守城,才能够最大的发挥他们的价值。

    只有守城,才能将这种战斗力的悬殊,拉到最小。

    这也是宋时安选择来朔风,就已经确定好的思路。

    北凉谷地不像别的地方,有地形作为缓冲,还能打打伏击,整整游击。

    “那这四千人就收纳进我们的军队,其余的,全都迁回去。”魏忤生说。

    “嗯。”宋时安赞成,“这样,整个北凉也都完成了坚壁清野,姬渊他要再来,就只能够用河对岸那半个朔郡为自己补给。而半个郡,哪怕大郡,也不够十万大军吃,剩下的,就必须齐国后方来出。只要他们有补给的压力,我们就能够拖。”

    哪怕是去年刚经历宜州蝗灾,国内还有冗兵冗官的压力,但拼国力,大虞依旧能够强于齐国。

    只可惜潼门关丢了,他们的补给线畅通无阻。不然,大虞还能再有一个优势——以逸待劳。

    “殿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