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胡公之后(2 / 3)

加入书签

一波机会,必然能重现当年的辉煌,直追赵基。

    至于吕布,对很多老兵来说不过是手下败将,没什么好忌惮的。

    就连董卓都被他们打跑了,有躬杀董卓殊荣的吕布,在孙坚旧部眼中也就那么回事,远远不如白手起家的赵基。

    他们眼中,赵基一伙人才是与己方类似的人。

    只是羡慕赵基敢于发动安邑兵谏,否则赵基再能打,也会沦落为另一个孙坚。

    孙策周围老将纷纷讲述、追忆先君时的伟绩,孙策耐心听着,神情向往。

    正是因为孙坚的璀璨战绩,自孙策以下,整个孙坚旧部有一种骄傲的底气。

    这种底气不易消磨,只要存在,就不会轻易向其他势力屈身折服。

    孙策带着他们攻陆康,取江东,所战克捷,更是持续激励,让所有人都认为孙策有朝一日能追及孙坚,并超越孙坚。

    孙坚吃过的亏,孙策不会再吃了。

    这也是孙策敢于临阵反戈的底气,哪怕家眷都不要了,这些孙坚旧部也会跟着孙策继续闯荡。

    都是男人,打下一片基业后,难道还怕没有家眷?

    众人议论声中,这些堆积摆放的袁军头颅……其实也就那么回事,让他们去攻,照样能打出类似的战绩。

    送走运输头颅的车骑后,孙策详细询问孙辅:“大司马此战斩获、折损如何?”

    “俘斩一万三千七百余级,折损微薄,弟来时大司马正火化阵亡吏士,约四百之数,另有伤兵不足千人。”

    这些头颅运过来,肯定不是给孙策看的,震慑孙策部伍是一回事,关键是用来震慑袁术,打击陈县守军的士气。

    孙策要做的也简单,要么将这些头颅整齐摆到陈县城外,要么用陆续制造的投石车丢到城内,以更深入的刺激、打击沉重军民的士气。

    就陈县这样的坚城,如果可以选择,孙策也不想攻坚。

    攻坚要付出代价,不仅仅是更多的伤亡,还有名誉。

    此前攻掠江东,杀戮肆无忌惮……这些烂账可以挂在袁术头上,他也是奉令而行,能推脱一些。

    再说了,江东那种乡下地方,多杀一些,少杀一些,中原主流舆论也不会当做一回事。

    就跟刘焉在益州大肆诛连豪右、赵基杀西州大姓一样,中原主流舆论感受不到,没有切肤之痛,不以为然。

    所以强攻陈县,作为许诺士卒、激励士卒的手段,孙策必须承诺士卒破城后自由行动。

    一旦这样,那陈县城内的军民男女就完了,而这笔血仇、恶名就不能往袁术头上挂了,只能孙策自己来扛。

    如果以攻心手段,迫使袁术突围……那就很很妙了,孙策很喜欢追及溃兵,更喜欢低成本受降。

    若能无损拿到陈县,以陈县的降军、人口、物资积蓄,那就相当于孙策瞬间在中原站稳脚了,可以向赵基、朝廷进行更强势的谈判。

    孙策其实是个很有耐心的人,他静静聆听,孙辅也是一边回忆,一边组织语言将看看到、经历的各种都陆续讲述。

    随后,孙策就问:“阿弟眼中,这位大司马可有弱点?”

    “与兄长类似,大司马外刚内柔,善于抚慰吏士,甚得军心。且英武善战不亚兄长,实乃兄长此生之劲敌也。”

    “我也是如此看法,我最敬佩的是他能舍弃天子,使天子困于吕布之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