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过河拆桥(2 / 3)

加入书签

sp;  公卿岗位变化频繁,可再频繁,也是人家关东冠姓之间轮流刷官位、成就,与西州士人有什么关系?

    袁绍之兄长袁基,三十六岁时拜为太仆,位列九卿……这种事情,正常人家谁能比拟?

    好在董卓够给力,很果断的灭了袁氏迁入长安的族人。

    迁都长安之前,董卓都没底气动手。

    当时的袁基已经独立门户,董卓杀了袁隗、袁基两门后,又担心袁氏故吏盗取尸体……还将尸体埋到郿坞。

    杨琦、杨彪交流之际,司空张喜已沐浴完毕。

    一身崭新衣袍,跪坐桌案前,挽着袖子书写告罪辞官的奏表,奏表书写完毕后,他又给家中子弟写遗书。

    天子都派孔融来了,张喜自己总要识趣一些。

    这不是保不保张喜的事情,实在是没办法保。

    他不死,赵基就不会与袁绍停战;只有他死了,袁氏与朝中公卿暂时断绝可靠的联系人,赵基才能放心退兵,朝廷也能安心迁往雒都。

    否则他活着,与袁绍保持密切联络。

    别说赵基,朝廷众人也不放心。

    如果条件合适一些,袁绍也是可以接受这种事情的。

    张喜活着,汝颖之士就有一个绕不开的前辈,很多人会很难受的。

    袁绍已经当惯了一方大佬,又怎么会屈居张喜之下?

    偏偏张喜活着,私下场合里,袁绍又必须低头……他如果连张喜这样的同郡长者都不尊重,又怎么能要求其他追随者对他保持尊重和服从?

    这也不是袁绍一个人的事情,他身边那一串汝颖人,面对张喜时都很难挺直腰背。

    反过来说,张喜只要活着,那朝廷有什么需求,派张喜出面去游说袁绍,袁绍这里能拒绝,他下面的人迫于情面,也会出面游说袁绍,让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出现转机。

    总之,张喜的背景,决定了他无法活着进入河南地界。

    而之前张喜又没负责过什么具体的事情,没做过事情,也就不会做错什么事,赵基想抓尾巴都难。

    眼前就是极好的机会,天子、公卿百官急于返回雒都,牺牲一个以后难以控制的张喜,对他们来说也不是特别的难以接受。

    张喜终究是参加过东迁的公卿,虽然没想到自己会倒在过河的最后一步,但比起那些战死山野之间无人收尸,或尸首两分的公卿、百官来说,他已经很幸运了。

    就在攻克壶关、生擒高干的喜悦气氛里,张喜本想吞金自杀,可过程实在是有些折磨人。

    他的属吏又不敢介入死亡,急的没办法,都只能干看着。

    孔融隐约能听到张喜哀嚎之声,猜测此刻的张喜就是想饮剑,估计也疼痛难耐无法行动。

    实在是没办法,孔融只能来找封锁馆舍的虎步军头目。

    这人也听的难受,就说:“既然张公已死,某这就派人收敛仪容。”

    睁着眼睛说瞎话,可孔融、张喜的属吏也都无法否定。

    只能认同‘张喜吞金而死’这一结果,看着对方选出几个军士入内,不多时这几个人相互配合,缢死了张喜。

    尸体完整,没有见血,生前没有遭受殴打、辱骂……唯一不好的就是吞金过程有些煎熬,相对来说,张喜已经比大多数公卿幸运。

   &n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