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决议困难(2 / 3)
sp; 即便这样,袁绍也不敢赌。
双方决战之际,两三万人叛变倒戈,此消彼长,造成的恶劣影响太过于深远,几乎是致命的。
许攸不见袁绍反驳什么,就知道说到袁绍心里了,又说:“朝中诸公又怎么会甘受赵贼摆弄?我军严守滏口,赵贼进取无望,与列位公卿必生龃龉。那时上下相疑,其势自解。”
不管公卿干掉赵基,还是赵基干掉夺权的公卿,都会失去威胁。
袁绍不怕朝廷的威望、大义,也不怕赵基的强锐;怕的是双方合并,优势互补。
没有拳头的朝廷,那有什么好怕的?
只要袁绍自己不乐意,朝廷的使者就无法活着抵达邺城!
“子远所言甚是,可不救元才,恐失军心。”
“明公,元才乃明公之甥,人之至亲也。”
许攸宽慰解释说:“明公为河北大业能割舍私情,一心为公,内外之士听闻,岂有狐疑之理?”
情况再坏,就是袁绍好好抚恤高干的家人,这比起河北大业来说,又算的了什么?
如果扛不住这一轮三方围攻,袁绍自己要家破人亡,高干难道能独免?
许攸说着拱手长拜:“恳请明公以大业为重。”
“子远不要逼我,容我思之。”
袁绍还是难以决定,挥手示意许攸退下,许攸心知肚明,也只是拱手再拜,小步退了出去。
外面走廊处,逢纪迎上来:“子远?”
“事成矣。”
许攸低语:“我料郭图还会来劝,元图观望形势,择机再规劝明公,以坚其心。”
不是他们讨厌高干,而是现在真的不能救。
不管派谁督率大军救援高干,都有被朝廷策反的风险。
作为专业造反人士的许攸,不想拿全家性命去赌。
与之相比,高干不过一人之生死,为了袁氏的大业,就该有牺牲的勇气和觉悟。
否则那么多人,凭什么就你高干与袁熙、袁谭一起外放领一州刺史?
许攸前脚走,后脚郭图就来劝袁绍:“明公,元才乃明公至亲也,若不能救元才,今后诸将守边,若遇贼军侵攻,谁肯尽力防守?此亲疏有别也,亲不见救,外人如何肯尽力?”
“这正是我忧虑的事情啊。”
袁绍有感而发,长叹:“悔不听公则之语。”
冬天时他派郭图去河东拜谒天子,郭图回来后劝他迎奉天子。
后来沮授也建议他迎奉天子以讨不臣,然后郭图、淳于琼等人又反对沮授。
因为皇帝终究是董卓所立,袁绍是更立皇帝时的主要反对者,因此袁绍也不想身边多一帮指手画脚的公卿,这件事情就耽搁下来。
结果弄到现在,变成赵基挟天子来讨伐他,弄的袁绍很是难堪。
他当然明白,郭图本意是要迎奉天子,反对沮授只是场面话。
想了想,袁绍就问:“若遣兵救援,何人适宜?”
“明公,淳于仲简久历战事,乃军中宿将,又是明公亲旧。”
郭图拱手长拜:“仲简在明公麾下,久有轻汉室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