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独自向北(2 / 3)
这是为何?”
温恢之父曾为涿郡郡守,三年前病故,温恢治丧返乡。
当时温恢十五岁,见家中财富甚多,于是治丧结束,就将家财、产业散给亲友。
此刻令狐邵所问,温恢笑了笑,回答:“朝廷以河东赵基领本郡,赵基少年英才,善于军事。我恐他与匈奴交战,此去雁门为避祸而已。”
令狐邵观察温恢的随从,孤身未婚的温恢只有十几个随从,其中还有携带家眷妇孺的。
感觉温恢顾虑的有些道理,中都九县人口密集,匈奴左部这些年已经迁到了兹氏附近。
赵基与匈奴人再次开战,藉此确立本郡的统治,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战争,尤其是对待匈奴的战争,先天能赢来大多数人的好感。
不肯听话、顺从的,战争中有的是手段剿灭。
往往战争胜利后威望高涨统治力大增……不仅仅是威望高涨,也在于战争中除掉了绝大多数反对者。
只是令狐邵却不怎么担忧,他家在狼孟,距离匈奴太远。战争爆发,战火也烧不到太原郡北。
反倒可以积极介入战争,不管是出仕朝廷,还是留任本郡,都是极好的出路。
令狐氏子弟如此做想,旁观围观的阳曲郭氏也都是类似的态度。
他们先天立在不败之地,赵基即便兵败,也不妨碍他们。
而温恢就可怜了,家里就他这么一支独苗,还将家资产业四散一空。
虽然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弥补了其父早亡带来的门第衰落,但温恢只有十八岁。
距离出仕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温恢以及温氏一族是很脆弱的。
就这样彼此闲聊几句后,温恢笑吟吟与令狐邵、郭淮等人告别。
郭淮年龄比温恢还小一岁,比较腼腆,站在族兄弟里只是观察温恢,没有上前搭话。
整个太原新一代士人里,就温恢扬名最早。
一举散尽积蓄、家产,这是其他人不敢效仿的壮举。
如果温恢的兄弟、叔父再多一些,家里掣肘大一些,也很难做成这件事情。
但温恢依旧是做成了,也只有令狐邵、郭淮等大姓嫡脉才清楚温恢有多狠。
这是将整个家族的积蓄泼洒出去,换了温恢个人的名望,有这笔名望在,温恢自然能按部就班出仕。可温恢若是死了,那温氏郡望传承就完了。
其中关键的是,其他温氏族亲是什么态度。
钱货、产业这种东西,分出去就很难再聚拢回来。
远枝族亲与近枝亲属的态度、立场,都是千奇百怪的。
总之,温恢这么一弄,温氏一族已经跟其他郡望家族不一样了。
很多人看来,温恢少年轻狂,给家族吞服了一枚毒药。
因此门风保守的家族,对家中子弟也有教导,基本是拿温恢当反面例子。
温恢这里略作休整,就骑着驴子出发了。
跟随他离去的反而是同乡贫家,分到产业的温氏族亲又怎么可能放弃这来之不易的不动产?
难道因温恢的一点顾虑,就背井离乡,前往雁门躲避灾祸?
&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