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功过各论(2 / 3)
后,就连白波四将也做了定性,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如何追究旧日公卿,以及封赏东迁功臣。
阵亡的追封,活着的封侯、升官,主要讨论活着的百官。
阵亡的死人终究好糊弄一些,活人不安置妥当,会跟你闹腾,弄的灰头土脸,有损门下省的威仪。
这些旧日公卿最多就是无能,又普遍流血、阵亡,威望高隆。
要叙东迁之功,实在无法绕过旧日公卿。
赵基一口一个旧日公卿,可再旧日陈腐,那也是公卿、大儒、名士,是一方民意的体现,是代表人物。他们在朝任职,才说明当地的民心是在朝廷的。
赵基还没疯癫到杀戮公卿的地步,李傕郭汜都不敢做的事情,他敢做的话,虎贲、河东人立刻就炸了。
台崇、丁冲、刘艾也要顾及赵彦、赵基的立场,同为侍中,压制旧日公卿,他们最少的也节省了十年时间。
就算他们当上三公录尚书事,也不见得有什么权力。
稍稍一场日食、地震、蝗灾,就能让三公辞官、引咎下野。
所以三公录尚书事的方式根本不稳定,三省制度就非常稳定。
未来遭遇天灾或其他舆论问题,祭献三公即可,不会影响执政的路线延续问题。
见赵彦为难,台崇就说:“追述东迁英烈功勋一事过于繁复,今天色已晚,不妨明日再议。”
丁冲也点着头,赵彦也想同意,就去看赵基。
赵基始终在衡量,目前真的不具备杀戮公卿的条件。
想要杀戮公卿,起码也要驱逐匈奴,打通太原,再拿下三辅后,让公卿复辟夺权,然后再夺权。可这样的话,最终还得自己来处理烂摊子。
公卿们就爽快的多,杀又不能杀,这帮人复辟夺权时自然不会有什么顾忌、底线,自然勇于突破底线,手段尽出。
这其中有个微妙的时间点,那就是公卿复辟夺权爆发的最初时,直接血腥镇压,打掉冒头的就行了,不会伤到公卿集体。
可公卿最不怕死,比起身体消亡,他们更畏惧背负骂名的政治死亡、舆论死亡。
一旦自己执政形势稳定,有好转迹象,这些公卿必然火烧屁股。
再体谅大局的公卿,也会跳起来反抗。
曹操要面临的问题,自己似乎会提前遭遇。
自己的底蕴,琅琊赵氏的底蕴,远不及曹操、荀彧组合。
而天子十五岁,五年后基本形势好转,天子又壮,公卿蛰伏许久,这上下联合,又有相对成熟的三省制度,自己的使命或许到头了。
就在赵基专注沉思之际,赵彦转头来看,看到赵基的眼神漠然中杂有哀伤。
赵彦正准备私下劝赵基,不想赵基说:“朝廷能以功过论白波诸将,如何不能论旧日公卿?功是功,有功该赏;过是过,不能以功掩过。我不知东迁过程,具体如何封赏,诸位拟定即可。只要不是过于丰厚,朝廷负担轻微的话,我自不会反对。”
“赵侍中器量雄伟!”
丁冲称赞一声,不想赵基又说:“今河东残破,供养军队已是难堪重负。故而,空缺公卿补充时应当谨慎,以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凡公卿,俸禄拨发十分之一即可。我也不例外,侍中俸禄全数捐为军资,中郎将俸禄捐献九成。”
不能盲目扩大公卿团队,没有担任过相应岗位,那你始终是大儒、名士,资深郎官,算不得公卿、重臣。
&nb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