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大明顺风快递(2 / 4)
更惨!
这一切原本就在袁可立的计划之内,内附的百姓可以为耕地荒废严重的辽南提供大量的人力,也可以就地募兵作为兵员补充。
耕战体系,自给自足,本来是一个很完美的策略,但在辽南自循环还没有形成之前,这里就已经有些超负荷运转了。
崇祯三年,朝廷已经给辽南填进去了一百万石粮食,但还是远远不够,如今辽南四州的人口已经快突破百万众了,真的是恐怖如斯!
这百万人口对于朝廷是巨大的负担,但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能够稳住辽南的局势,将意味着朝廷在辽东有了一百多万的人口,足够爆兵十万的恐怖实力。
到时候与辽西关宁军发动钳形攻势,组建合兵二十万众攻辽,收复辽东、覆灭建奴、犁庭扫穴,将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梦!
但是京城的粮食保有量,朱由检一直都很重视,只要京城的存粮低于一千万石,他就手脚发凉、气喘心慌、睡不着觉。
并且从经济角度来说,从京师陆运粮食去辽东也是个极其愚蠢的决定,而且如今的辽南、辽西并没有在陆地上连成一块,中间的三岔河、大凌河之间的几百里地区依旧被建奴所占据着,于是朱由检就想起了老朱当初的旧事。
洪武初年,辽东的局势可能比现在还要严峻,只是当时的明军太猛了,当初傍海道,也就是如今关锦宁防线所在的区域还没有形成,从陆地上去辽东必须跨越漠南蒙古地区,需要跨越燕山,走当年曹操讨伐乌桓、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时走的卢龙道。
而老朱收复辽东就是从辽南开始的,通过登辽海道,直接从山东浮海登陆,但山东并不是一个优秀的产粮区,创业初期的辽东都司一穷二白,什么都需要依靠兄弟省份的支援,而当时辽东的军粮则是直接从万里之外的江南调取的。
其实海运之间亦有差别,同样的目的地,不同的航道之间的运力、速度可以相差十几倍!在探索时期,人们习惯沿着海岸线航行,这样不容易迷失,也方便补给。
沿海所走过的海域,由于沿岸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以及深度比较浅,所以通常颜色偏黄,被称之为黄海。
由于水浅,在黄海航行的船只通常是平底的,并且吃水不能太深,这就极大影响了船只的载重能力。沿沙行驶,潮涨行船,潮落抛泊,自然也谈不上什么效率。
更大的麻烦是,我国东部沿海常年受到寒流影响,这条中国沿岸寒流从北向南永不停歇,所以南粮北运是要逆流而上的。
如果到了冬天,北风呼啸,更是难上加难,就算硬帆船有切风航行的能力,那速度也是非常感人的!
如今已经临近年节了,刘家港水域已经挤满了泊船,装载粮食,蓄势待发,他们的目标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从长江口到辽南或者直沽口岸的一次往返,争取赶在明年的元宵节前返回江南。
历史在螺旋,而大明像是掉进了滚筒洗衣机,都快螺旋进下水道了,由于海禁政策的实施,大明的海上力量、航海技术都经历了大倒退。
甚至就连郑芝龙的运粮队,走的也只是沿岸的初级航线,每年最多往返两三趟,每年运送二百万石粮食,运量甚至还比不上漕运!
这一次的运粮队并非出自郑芝龙一家,而是登莱水师、浙江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以及郑芝龙名义上的东番水师组成的庞大舰队。
这支舰队的规模达到史无前例的六百条船,准备一次性运送一百二十万石粮食,其中二十万石入山东作赈灾粮,一百万石则送往辽南。
登莱、闽浙水师的三百条船从苏州太仓提了四十万石粮食离港,自刘家港开洋后,最初的这段路程,船队的航行速度并不快。
在长江出海口,即是有名的万里长滩,这里泥沙淤积、险滩密布,船只只能小心翼翼地航行,白天行船,晚上休息。
&n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