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黄帝陵之战(2 / 3)

加入书签

到此,只不过是受到了洪承畴免税政策的“感召”罢了!

    洪承畴此时在朝堂或关中的人缘,绝对算不上好。不仅农民起义军恨他入骨,当地的豪强士绅也恨不得他去死。

    陕西已经事实上成了大明的“先遣服”,单方面对地主开启了“缴饷”“助饷”的征收。

    三饷是加在田赋里面的:辽饷,每亩 1分 2厘;剿饷,每亩均摊约 4厘;练饷,每亩 1分,合计每亩加征六斤粮食。

    在洪承畴看来,这点税并不算多,每年可以多收八十万石粮食,勉强可以维持当前规模下他麾下的秦军不至于饿死。

    可是在豪强看来,他的所作所为就多少有些“倒反天罡”了。

    陕西农民起义最早开始于澄城的王二起义,而起义的导火索,则是由于县令拷打百姓,逼缴税款。

    澄城并非位于陕北,而是在关中地区北洛河一带,距离黄陵仅二百里。

    相比于陕北,这里的灾情算不得最严重,然而这里却最先爆发了起义。这并非天灾,而是人祸!

    大灾之年,对于百姓来说,或许是生死存亡的危急;但对于士绅来说,却是火中取栗、兼并土地、招收奴隶、壮大家族的好机会!洪承畴所遭遇的弹劾,未必没有这群士绅推波助澜的结果。

    在他们看来,流民常有,但大明的天兵却是不可战胜的,换谁来都是一样的结果。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自己人上呢?如此还能相互合作,进一步鲸吞豪夺,洪承畴可不是“自己人”!

    ……

    接连的失败,加上远方盟友传来的噩耗,已经大大打击了义军的士气,义军将士们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畏战情绪,就连王嘉胤的府谷老营,也出现了许多逃兵。

    如果是其他人走了也就走了,王嘉胤却不能容忍自己嫡系部队的背叛,为此,他只能下令将抓回来的弟兄公开处决。

    严苛的军法稍微提升了义军的纪律,但对于人心士气的打击,却是无法挽回的:当初大家认你做老大,是因为你讲义气;现在你连兄弟都杀,你的义气何在?!

    如果是骑兵,居高临下,从塬上俯冲而下,官军是绝对没有胆量在此地进行阻截的。

    然而如今的画面,却是反过来了:只见密密麻麻的义军士兵挤在一起,磨磨蹭蹭地向着坡下进军。

    义军将领不是不知道,这样的密集阵形,在没有足够披甲率的情况下,就是官军的活靶子,可是他们也没有办法,不这样,他们的人就跑光了。义军士兵只能相互依偎在一起,以寻求那一丝微弱不堪的安全感。

    义军几乎不存在远程打击能力,少量的弓箭都在头目的手中。一把弓从选材到制成,少说也要三年功夫,别说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就算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也找不到会这门手艺的工匠。大明的户籍制度,事实上形成了官府对于民间的技术垄断。

    缺乏弓弩的义军,反倒是有不少的火器,一把制作精良的开元弓,绝对比同样优良的鸟铳要贵,且工序繁琐、费时费力。

    而军器局或军队,则更喜欢倒卖火器,就算你是个毫无身份背景的老农,只要舍得出钱,也可以在官府的军器局购买一把明军制式鸟铳,而根本不必担心会被盘问,只要给钱就行了,对方不会在乎你的身份,哪怕你是建奴的买办!

    卖家甚至还会贴心附赠一定的弹丸和火药,并且这鸟铳可能比真正供给军队的质量更好,因为他们也要讲究名声、讲究信誉的。

    陕北经常面临鞑子的劫掠,民间火器保有量绝对是“精锐级别”的。义军每攻占一个县城、一处地主的田庄,都能从府库、地窖里面掏出成捆的火器出来,这些火器又成了他们接下来攻城略地的最佳武器。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