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吵翻天(1 / 2)
对王永新,秦彦认为,商人逐利,本身不是坏事,但为利而肆无忌惮,目无律法道德,终将会玩火自焚。
陈夫子,秦彦认为贪心不足蛇吞象,本是举人,学孔孟之道,却有毒蝎之心。
他还谈到了,律法对读书人的关照,本身是为了兴科举,但不加限制,很容易成了某些人利用的手段。
这点,他写的很隐晦,秦彦并不想得罪天下读书人,但总有读书人能看明白的。
王富娇她贪财好色霸道强势,但愚蠢。
愚蠢也是有好处的,她从没真正的杀心,可也因为愚蠢,她此生到如今也算浑浑噩噩。
秦彦以为,她会如此是因为不知礼义廉耻,没被教化,只得到了纵容。
人生来有欲,但聪明的人会克制欲,蠢人被欲控制。
可秦彦也谈到了,对女子多嫁的看法。
先是和离,他认为当下和离的夫妻少,而休妻的很多,这种现象是有很大问题的,起码能表现出,女子成亲后能主动结束夫妻关系的很少,是选择权不够。
秦彦到底还是收敛了,没有直接写,希望律法可以增加婚嫁上的条例。
他只是个国子监学生,还没有那么大底气做太多的事。
秦彦只能把侧重点放在,朝廷律法已经明确有的,支持寡妇、鳏夫改嫁的。
他认为此举好处良多,一来民风开放,让女子有更多选择。
但落实的还不够。
民间依旧有女子丧夫后,需要守寡终生的,这其中有心甘情愿的,更多则是听从婆家、娘家的。
秦彦认为,应该让丧偶者本身有足够的能力挑选,也就是大力推行朝廷律法。
他一点也不介意,直接用自家做了对比,提到没有生父后,自家的艰难生活。
钱凤萍出嫁前,在娘家日子不差,因为当时她的父母还活着,虽更看重儿子,但也不会苛待女儿。
出嫁后,钱凤萍是下意识顺从秦秀才,秦秀才无疑是刻板的,他认为男主外,女主内乃阴阳平衡,天生的。
夫妻生活还算融洽,而钱凤萍也下意识开始柔和,做个端庄的秀才娘子,所以在丧夫后,她也无法立刻转变成和村里其他女子一样泼辣。
秦彦孝顺、懂事,但他年纪小,很多事做不到,只能看着温婉的母亲,手握家中产业一步步忍让,偶尔爆来保全母子俩。
母子俩那几年过得很不好,受人白眼、欺辱等等。
他们的日子,是在钱凤萍招赘后变好的。
而在方铜入赘前,带着女儿过得也并不好,饥一顿饱一顿,还要被家里人拿捏、欺辱。
方铜够机灵,够聪明,能和偏心的老爷子,自私的大哥周旋,但有些东西是很难挣脱的。
比如,孝道。
一个孝字下来,是能压死人的。
哪怕现在,方银方铜已经过继,除族,当着外人面还得喊方老爷子一声大伯,不能当成陌生人。
不是他们不够狠心,是因为孝道。
天下人眼里的孝道。
入赘,是方铜挣脱枷锁的第一步。
咳咳,这些,秦彦当然不会都写在文章里,他只简单写了,以前和母亲是怎么艰难生活的,还有方铜带着枝枝被逼得走投无路。
简单来说,两方都因为各种压力,到了走投无路的情况,是入赘才改变的一切。
如果朝廷没有这个政策,断腿的秦彦和钱凤萍,恐怕熬不住灾年,方铜为了女儿也很可能离开村子成为流民,流民能有几个活下来的?
所以秦彦以为,这条律法可救人性命,增加人口。
最后,他写了方金。
苦主方金,在整件事里也不是那么无辜。
方金此人,自私自利,无论是父母、兄弟、妻子、儿女都是他的工具。
骨子里,是个泯灭人性,只有利益的人。
他还自大骄傲,这点秦彦认为是从小的习惯问题,在方老爷子一声声老大最有出息,老大能光宗耀祖中,惯出来的。
秦彦对方金一点没客气。
提到他本是木山村人,却把村民当成泥腿子,在农人供养下有了读书的机会,却反过来认为他们是愚民,低贱。
提到他虚荣,不顾自家一贫如洗,一次次和所谓的同窗聚会,在外面装阔气。
提到他没担当。
为人子,从没孝顺过父亲,连累父亲断手。
为人父,从没教养过子女,这点不分儿女,别看他重男轻女,但重男的根本是为了以后老了有人孝敬,并不是多爱儿子。
很明显的一点,方金读书几十年,却没时间教俩儿子认字,从不为他们考虑未来。
为人夫,先是抛弃糟糠之妻,后来是嫌弃新妇。
提到他不忠。
没错,就是不忠于朝廷,说他心思险恶、毫无才华却一心想做官,当官的目的不为百姓,而为谋私利,也就是说方金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挖朝廷的墙角。
这就是极大的不忠。
其实他还是想写写方老爷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