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无冕西王三(2 / 3)

加入书签

,除了他与英娘,旁人根本看不懂。

此前谭威曾用密信给英娘写过情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深情让英娘深受感动。

自那以后,英娘便迷上了这种“长频”信鸽传书的方式,特意从莱州买来十几只品种优良的信鸽,时常给谭威传些自己写的情诗。

没想到,英娘反倒成了谭威的“情诗启蒙老师”,在她的影响下,谭威读古诗的兴趣愈发浓厚,不仅能准确理解诗中的意境,还能随口吟诵几句,读古诗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他看着信中英娘用拼音写下的诗句,嘴角忍不住微微轻笑,心中满是温馨,捧着英娘的情诗密信,逐字逐句地读着。

信中的诗句虽没有华丽的辞藻,文笔也略显稚嫩,甚至有些语句稍显笨拙,但字里行间都透着真切的思念与牵挂,像一股暖流缓缓淌进他的心里。

可这份温暖很快便被一丝惭愧取代,他想起此刻正在内院养胎的穆莱,想起自己未能完全坦诚穆莱的存在,更因穆莱怀着身孕却仍对自己毫无保留而心生愧疚。

他轻轻摩挲着信纸,心中暗叹:两份深情,皆是重负,唯有尽力周全,才能不负她们。

正思忖间,“扑棱棱”一阵翅膀扇动声传来,“长频二号”信鸽落在鸽笼旁的横杆上,脚上系着另一封密信。

谭威连忙取下,拆开一看,是英娘发来的正事密报。

信中告知,已按照此前商议的计划成立孟家商铺,由孟庆合担任掌柜,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即将开门营业。

英娘在信中解释,她担心安盛独自掌控孙家商铺日久生变,恰好借着禁卫军攻下澄州、商业格局变动之机,抽调了部分资金与得力人手,依照孙家商铺的经营模式组建了这家新铺,既能分散风险,又能拓展业务范围。

谭威看完,忍不住暗自赞许,英娘不仅心思细腻,更能抓住时机果断行动,这份商业头脑与魄力,着实难得。

他将两封密信小心收好,重新坐回阳光下,冬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温暖而惬意。

可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思念便如潮水般涌来,自上次分别至今已有一年,两人却只能靠信鸽传书寄托思念,这种相隔千里的滋味,让他不由得联想到现代社会那些因工作分居两地的夫妻,心中满是无奈。

接着他又想起了儿子谭慈烨,不知道孩子是否又长高了,有没有好好读书习武,在崇祯身边长大是否会被感化教育,若今后自己一朝翻覆,儿子是否会有枭雄之志,还是说会活在对朱家的愧疚中。

思绪再飘远些,便触及了那个遥远的“另一个世界”,想起了那里的妻女,心中泛起一阵复杂的酸楚,他自嘲地笑了笑,轻声自语:我本就是意外闯入这大明的过客,若有朝一日真能回去,或就此离开,这世间的一切也依旧会按部就班地运转,少了我一个谭威,似乎也没什么不同。

可再转念一想,英娘的深情、穆莱的依赖、萨仁娜的牵挂,还有腹中未出世的孩子与远在京师的谭慈烨,这些鲜活的亲人早已将他与这个时代紧紧捆绑在一起。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渐渐变得锋利,不管前路如何,他都要留在大明,为了这些他在乎的人,也为了自己一手建立的圭圣军,好好打拼一番事业,让他们都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都督!”一阵急促的报令声打断了谭威的思绪,他抬头望去,只见杜风正快步走来,脸上还带着些许赶路的风尘,谭威放下手中的信纸,打趣道:

“老杜这步履匆匆的模样,倒像是后面有敌军追赶一般,就不能慢些走?”

杜风正走到近前,笑着擦了擦额头的薄汗:“嗨,在圭圣军待久了,早就习惯了这般快节奏的生活,做什么都想着争分夺秒。”

杜风正听到谭威的打趣,不禁回忆起往事,笑着又补充道:

“都督有所不知,我当年在开州任职时,还特意学过朝堂官员的踱方步,一步一趋都讲究章法,就是为了在百姓面前显几分官威。可自从跟随都督以来,整日东奔西跑查探军情,别说踱方步了,就连走路都恨不得脚下生风,那点刻意培养的官威早就散得一干二净了。”

说罢他还下意识地迈了两步,步伐依旧急促,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谭威闻言,摆了摆手道:

“官威这东西本就无用,朝堂上那些虚头巴脑的规矩,在战场上、在治民时毫无用处。咱们圭圣军讲究的是务实高效,能办实事、保一方平安,比什么官威都管用。”

话虽如此,杜风正心中的担忧却并未消散,他收起笑容,神色凝重地说道:

“都督说得是,但眼下营州城内仅余五百亲卫,若是有鞑子趁机来攻,或是城中百姓因流民安置等事闹事,恐怕难以应对。毕竟塘州未定,艮军主力在外,咱们得留足后手才是。”

他始终觉得城防空虚是极大隐患,不得不反复提醒谭威,两人正说着,又一只“短波”信鸽突然从空中俯冲而下,落在鸽笼的横杆上,发出“咕咕”的叫声。

信鸽兵眼神一凛,立刻起身走到鸽笼旁,解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