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无冕西王五(2 / 3)

加入书签

他多年培养的死忠,战斗力强悍,且熟悉地形,此刻为了保命,更是拼尽了全力,他们挥舞着弯刀,硬生生从混乱的营地中杀出一条血路,朝着东北方向的荒原逃去。

此时圭圣军主力正突破图尔特部的顽强阻挡,一步步逼近中军帐,当士兵们冲进空无一人的中军大帐时,才发现哈什纳早已趁机冲破阻拦,逃之夭夭。

失去主将的马贼与清军顿时成了一盘散沙,战局彻底呈现一边倒的态势,清军镶黄旗的一千多名士兵见状,慌忙聚集在一起,组成密集阵型疯狂突围,试图效仿哈什纳逃出生天。

但圭圣军早已布下天罗地网,骑兵与步兵协同配合,不断压缩他们的活动范围,图尔特部的蒙古兵虽悍勇异常,死战不退,挥舞着马刀与圭圣军展开近身搏杀,给圭圣军制造了不少麻烦,但终究寡不敌众,且缺乏统一指挥。

谭威下令将敌军分割包围,逐个击破,圭圣军士兵们士气如虹,配合默契,先是击溃了试图突围的清军镶黄旗部队,随后又集中兵力围攻图尔特部。

谭威见冲锋时因蔡狗剩及神箭手的严密保护,自己始终没有亲手杀敌的机会,便收起龙爪刀,从背上取下弓箭,他非常清楚战场指挥者也需具备实战能力,因此数年如一日坚持练习射箭,无论是站姿、坐姿还是马背射击,都练就了一身精准箭法。

蔡狗剩的箭术更是军中顶尖,两人一主一副,配合得天衣无缝。

亲卫队士兵们也纷纷举起弓箭,形成一道密集的箭网,整个队伍宛如一只“箭刺猬”。

凡是试图靠近的敌军骑手,刚进入射程便被雨点般的箭矢射杀,根本无法对谭威及亲卫队造成威胁。

哈什纳带着四百心腹马贼突围后,剩余的敌军彻底成了无首散沙,士兵们失去指挥,有的四处逃窜,有的跪地求饶,再也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

圭圣军与震军乘胜追击,战场上喊杀声、兵器碰撞声渐渐减弱,经过半个时辰的激战,清军与图尔特部的官兵要么战死,要么放下武器投降,整个营地内再也听不到抵抗的声音,清点战场时发现,除了哈什纳带着四百名真正的马贼侥幸逃遁外,其余敌军几乎被全歼。

谭威下令停止追击,开始有条不紊地搜索战场,清理尸体、救治伤员、收集战利品,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展现出圭圣军良好的纪律性。

次日天刚蒙蒙亮,谭威便来到缴获武器堆放处查看,陆惟君紧随其后,手中拿着一份详细的统计清单,逐一汇报:“都督,此次共缴获三百七十七幅竹牛弓、二千四百五十六幅普通弓箭、数十上好的清弓,还有大量弯刀、马枪及盔甲。”

他指着堆成小山的武器说道,“属下计划将竹牛弓优先装备震军部队,提升远程战力,普通弓箭一部分存入军库备用,一部分发给新城百姓用于自卫,那些非制式的弯刀、斧头也分给百姓,让他们能更好地保护家园。”

又想了下,陆惟君又补充道:“羟县新城地处边境,时常遭遇马贼骚扰。属下还想组织百姓实行‘农忙耕地、闲时训练’的制度,平时各司其职发展生产,农闲时便集中起来学习基本的攻防战术与箭术,这样既能保证粮食供应,又能增强守城力量,一举两得。”

谭威闻言,眼中露出赞许之色,点头认同道:“此想法甚好!百姓是守城的根本,只有让他们既能安居乐业,又具备自保能力,羟县才能真正稳固。”

随后谭威话锋一转,谈及震军驻守羟县的战略意义:“震军驻守羟县,并非仅仅为了防守,更重要的是开发当地的铁矿石与煤炭资源,为咱们圭圣军打造兵器提供原料;同时,这里也是咱们北进的桥头堡,日后收复河西地区,羟县将是重要的后勤基地;此外,绝漠河水资源丰富,要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减少对营州的依赖。”

这番话让陆惟君对羟县的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心中也更加明确了后续的工作方向。

最后谭威面露凝重坦言道:“眼下圭圣军共两万人,却要应对塘州、河西、营州等多线事务,兵力实在紧张。精锐部队应当用于野战与开拓,而非困守城池消耗战力。”

说到这里,他做出命令:“将此次缴获的所有武器全部分给羟县居民,并且再补充一些制式武器,按照圭圣军的基层编制对百姓进行管理,挑选有经验的老兵担任教头,指导他们训练。今后羟县的守城职责便交给百姓自己承担,震军则专注于资源开发与北进准备。”

陆惟君听完谭威的部署,瞬间领悟到其深层意图,这是要在羟县推行半军半民的屯田制。

他心中暗自佩服谭威的远见,这种制度既能让百姓稳定生产,又能组建民间防御力量,正是边境地区长治久安的良策。

谭威见他面露了然之色,便以汉史为例进一步解释:“你可知汉朝与匈奴争夺西域时,为何能长久支撑?正因粮饷运输困难,汉武帝才大力开发河西,实行屯田制,让士兵与百姓共同耕作,实现粮食自给。如今羟县地处边境,常年面临鞑子侵扰,只有推行屯田制,让百姓有地种、有粮吃,同时具备自保能力,才能真正保障他们安居,让羟县成为稳固的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