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四封举报信(1 / 2)

加入书签

地契所载土地,第一块就是老厨房小院儿,但在原来的基础上,把地基往后侧和右侧各扩出去了十米。

如此一来,东西方向就有了差不多22米,南北方向有26米,八分半地了,足够盖一处宅子了。

第二块与第一块紧邻,面积也相当,这地方就在戏台筑一点儿没有。

第三块就是邵华说的那个,在后花园,那里稍显偏僻,房管部门给多划出了一分。

兄妹俩和老班长,一人一块。

除此外还给了三千块钱的建房费。

很不错了。

知足常乐。

至少将来宅基地比房子值钱,给三块宅基地,远比给几间房子强。

最主要的是,改成纪念馆后,那幢美丽的建筑应该是可以保住了。

另外,因为写了捐赠书,等于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兄妹两人没有老宅地契的问题,将来若有机会拿回房产,也有据可依了。

人生如棋局嘛,就是要走一步看三步的。

钱和新地契,老班长说什么都不要,兄妹俩给他,他又给塞了回来。

随后,秦立桓和韩蜀带着韩铭和川子去了一趟老宅,把老厨房扒了,用扒下来的土,把那口老井填了——邵华的建议对,无论里面是否有东西、有什么东西,现在都不是好奇的时候,更不是拿出来的时候。

接着,秦立桓请老班长找当地的泥瓦匠,在原老厨房的地基上盖三间粗朴的房子。以后每年清明去扫墓,兄妹俩也算有了个简单的住处。

这期间,邵华帮他们联系的几样老物件儿也拿到了,有床、有书柜、有书桌、有条案,还有几个瓶子罐子,用钱了,但不多。不知道费了他多大的精神。

秦立桓两次去找他表达感谢,都被告知他出差了。

菁莪又碰见他,是在秦家父母家。

家门口遣退护送了她一路的大鹅仪仗队,一够头,看见邵华正坐在院中小方桌前啃西瓜。

“邵科长怎么在?找我的?有事?”菁莪一连三问。

“再到这里来,不要每次都在固定时间。”邵华放下西瓜擦擦手,所答非所问。

菁莪知道他的意思是谨防被人摸到生活规律,可她的时间安排,要随着课程安排走,有些课能旷有些课不能旷。

“菁菁吃西瓜还是喝凉茶?”秦妈妈问。

西瓜和凉茶都镇在凉水里,没有冰箱,只好用这种方式降温。

“凉茶,谢谢妈。”

这时候的西瓜水分不太大,皮厚,甜度也不够,瓜丝还比较多,咬上去软不嘟嘟的。

瓜籽更多,一个西瓜啃完,能滤出来一小茶碗的西瓜籽。用水淘干净、晒干,嗑起来很有挑战性。会嗑的,啪一个啪一个,不会嗑的,半天嗑不出一粒完整的。

相比之下,菁莪更愿意吃甜瓜。

接过秦妈妈递过来的凉茶喝了几口说:“我知道,我来回的交通方式也不固定,有时候坐船,有时候坐车,主要还是搭给养船,船上官兵多,相对安全,冬子也一直跟着我。”

“那就好。”邵华点头。

“邵科长是有什么事?”放下杯子,菁莪又问一遍。

“没有,谨慎为上,能调课的话,还是尽量调一下,把时间打乱。”

“行,这学期马上结束了,我要备考期末,来的少了,就先这样,暑假里时间自由,我可以随意安排,下学期一开始我就去找系里说这事。”

两人说话间,秦妈妈把搁在旁边竹椅上的一个黄色信封打开,抽出几张纸给菁莪看,“邵科长是来说这个的。”

菁莪只大体扫了两眼,就面色突变——竟然是一封汇报秦父秦母思想动态的举报信。

其中,有说秦父秦母以外出考察为借口,躲避参加思想学习的话;

有说秦父秦母以研究为目的,养殖鸟雀,资产阶级情调严重的话;

有说秦父在着作中讲述西伯利亚迁徙来的候鸟,是想搞修正的话;

也写了,十几年前,秦父秦母和一位邻居往来密切,而那位邻居的亲戚已经在镇反中被定为了反革命,怀疑秦父秦母和他在那位邻居家传递情报的话;

更写了秦父在青年时代留学欧洲结识了某人,现在追踪候鸟,是想用候鸟和他传递消息……

一条比一条狠,哪一条都致命。

“这是第四封,最早的一封在三月份。”邵华说。

“三月份?那时我爸妈还没到这儿来呢。”

“对,第一封寄给了西北大的领导,当时,秦教授夫妻的调动手续正在办理,校方不想多事,又收到过我们发过去的保护好他们的电报,便把那封信压下了。

第二封寄到了场部,秦教授夫妻负责着重要科研项目,又救助抚养了烈士遗孤,农场方面也把这事压下了。

第三封寄到了农科院,段教授负责课题虽然挂在农科院,农场又给压下了。

这一封——”

菁莪拿过信封看,“这封信是寄给教育部的?”

“对,教育部收到信后,派了外调人员过来了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