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一别半年,世事难料(2 / 3)

加入书签

汉东省工业发展初步构想》。

    “……所以,我们的核心是‘军民融合,协同发展’。

    郑教授,您的首要任务,是帮我抓好‘标准化’的落地。

    我准备把金陵机器厂作为第一个试点,那里刚经历动荡,正好破而后立。

    您要去担任总工程师,把标准建立起来,把质量管控体系抓起来,目标是能稳定生产出符合军队要求的核心零部件。”

    郑春秋听得目光炯炯:“没问题,标准是工业的语言,这件事交给我。

    保证让金陵厂焕然一新!”

    “慕白同志,”陈朝阳转向周慕白,“你的研究领域前瞻,暂时不适宜大规模铺开。

    我考虑,先在省工业设计院下设一个‘特殊材料与工艺实验室’,由你牵头。

    目前有两个方向,一是配合郑教授的标准件生产,研究更优质、更廉价的合金钢材;

    二是……关注电子管、半导体以及精密仪器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这是现在电台,雷达,收音机制造不可或缺的东西…

    这方面,我们需要长远的布局。”

    周慕白眼中没有太多惊讶,他知道这位年轻的书记对如此前沿的领域也有涉猎和重视。

    “材料是工业的基础,电子技术是未来的方向。陈书记眼光确实长远。

    我同意您的安排,实验室的工作,我会立即着手筹备。”

    房间内,烟雾与茶香混合,勾勒出思维的激烈碰撞。

    摊开的笔记本上,墨迹潦草,勾勒出一个个工厂的轮廓、一条条技术的路径。

    陈朝阳用笔尖重重地点了点“金陵机器厂”几个字。

    “郑教授,金陵厂虽然是第一个桥头堡,但我们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厂。

    我设想,以汉东省工业厅的名义,制定一个汉东省的五年发展规划。

    这不是摆在文件柜里的空文,而是我们未来五年行动的总纲,是向全省工业系统吹响的集结号。”

    郑春秋身体前倾,眼镜后的目光锐利:

    “我同意。没有规划,就是打乱仗。

    这个规划,核心就是陈书记你提出的‘军民融合’。

    我认为,应该分阶段、有重点。”

    他拿起一支红蓝铅笔,在纸上画了三个重叠的圆圈。

    “第一阶段,立足现实,整顿与奠基(1951-1952)。”

    “核心任务就是金陵厂的标准化试点和产能恢复。

    目标很具体:到52年底,主要设备完好率超过85%,基于‘汉标’的通用零件实现省内工厂的互换。

    同时,选择苏南一家纺织厂、一家钢铁厂进行配套改革。”

    他看向陈朝阳,语气沉稳:“这一步是根基,根基不稳,一切免谈。”

    周慕白适时发言,将两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郑教授负责奠定‘广度’,我的实验室则尝试探索‘深度’。”

    他语调平和,但内容却极具冲击力,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