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6章 大后勤(求五星好评,数据好差啊,读者大大们)(2 / 2)

加入书签

    但这里有个矛盾:军队要求高度统一和专用,而民用生产追求的是成本和市场适用性。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难道要让全国的工厂都按照军标来生产暖水壶吗?”

    “问得好!”陈朝阳赞许道,这正是他希望引出的深度思考,

    “这就涉及到‘军民融合’的精髓,不是简单地让民品达到军标,或者让军品降低标准,而是要找到那个‘结合点’,

    建立一种‘平时为民,急时转军’的弹性机制和标准体系。”

    “比如,”他举例说明,“我们可以推动建立一种‘基础通用标准’。

    汽车的轮胎螺丝、发动机的基础接口、无线电的某些基础频段和协议,

    是否可以制定军民两用、或者极易转换的国家强制标准?

    这样,民用卡车在生产时,就潜在地具备了满足军事后勤需求的基因。

    又比如,重要的民用基础设施,如大型桥梁、隧道、港口,在设计建造时,是否就应该考虑到其军事承载能力、伪装防护需求和快速修复预案?

    这就是将国防需求,‘融合’到国家经济建设的血脉之中!”

    他总结道,声音沉稳:“所以,我所理解的,在军事层面上真正的‘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协同发展’,其最终形态,就是要构建一个

    ‘军中有民,民中有军,平战一体,迅即响应的国防有机体’!”

    “在这个有机体中,军队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国家和社会肌体之中。

    前方的战士与后方的工人、农民,被统一的技术标准、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共同的国防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平时,这个体系支撑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

    战时,它能迅速转换形态,爆发出强大的战争潜力和持续的保障能力。”

    “而这一切的基石,就是我反复强调的——后勤!

    是融入了国家工业能力、农业基础、科技水平和组织效率的‘大后勤’!”

    “甚至,”陈朝阳语出惊人,带着一种前瞻性的视野,

    “在某种极端情况下,依托如此强大、体系化的后勤能力,我们或许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

    通过绝对的后勤优势和经济封锁,迫使敌人意识到抵抗是徒劳,从而放弃战争企图!

    这,就是后勤的战略威慑价值!”

    讲堂内再次陷入沉寂,但这一次的寂静中,充满了震撼和深思。

    学员们,尤其是那些曾经对后勤工作认识不足的指挥员们,第一次意识到,那些看似琐碎的物资、标准、流程,背后竟然关联着如此宏大的战略布局和国家命运。

    陈朝阳知道,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

    但他今天播下的这颗关于“大后勤”和“深度军民融合”的种子,必将在这些未来军队中坚力量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影响这支军队的建设方向和未来的作战模式。

    穷则战术穿插,陈朝阳更喜欢富则火力覆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