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媒体的反击战(1 / 2)
林小满站在镜子前,深吸了一口气。
镜中的自己穿着熨烫得笔挺的白色衬衫,黑色西装外套勾勒出修长的身形。
她的目光落在梳妆台上的名片夹上,那里放着她昨晚精心准备的采访提纲。
手机屏幕亮起,是助理来的消息:≈34;林总,记者们都已经到齐了。
≈34;
她最后整理了一下领口,拿起桌上的文件夹。
文件夹里装着的是她这三个月来的工作成果:项目策划书、执行方案、数据报表,还有厚厚一叠照片。
这些都是她准备用来反击谣言的证据。
电梯下到一楼,她听见大厅里此起彼伏的快门声。
闪光灯交织成一片刺目的白光,她下意识地眯了眯眼。
记者们蜂拥而上,话筒几乎要怼到她的脸上。
≈34;林小姐,请问您对近期网络上的传闻作何回应?≈34;
≈34;有消息称您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项目负责人的位置,这是真的吗?≈34;
≈34;您如何看待≈39;空降高管≈39;的评价?≈34;
林小满站定脚步,面对着一众记者。
她的目光沉静如水,声音清晰而坚定:≈34;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关注。
我知道,这段时间关于我个人的传闻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
今天,我特地召开这次记者会,就是要向大家说明真相。
≈34;
她走向会场正中央的言台,将文件夹稳稳地放在台面上。
台下记者们的目光像聚光灯一样聚焦在她身上。
≈34;先,我要澄清一点。
≈34;她打开文件夹,取出一张照片。
照片上,她站在一个建筑工地上,戴着安全帽,正和施工人员讨论着图纸。
≈34;这是我的工作证,这是我在工地的照片。
自从接手项目以来,我几乎每天都要去现场考察,和施工团队一起研究方案,解决问题。
≈34;
她将照片递给前排的记者传阅,接着又拿出一叠文件:≈34;这是项目启动以来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了我每天的行程和工作内容。
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并没有像传闻中说的那样≈39;只会坐在办公室里指手画脚≈39;。
≈34;
会场里响起此起彼伏的相机快门声。
林小满继续说道:≈34;关于我的专业能力,我想用事实说话。
≈34;她打开投影仪,幕布上立刻显现出一组数据图表。
≈34;这是项目启动三个月来的进度对比图。
蓝色曲线是原定计划,红色曲线是实际完成情况。
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我们的努力下,项目进度不仅没有落后,反而提前了整整半个月。
≈34;
她指着图表中的几个关键节点:≈34;特别是在第四周,我们团队攻克了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使工程效率提升了30。
这完全得益于我们团队的团结协作和专业知识。
≈34;
台下的记者们纷纷低头记录。
林小满注意到,有几个原本带着质疑神情的记者,此刻已经放下了戒备,认真地听着她的讲述。
≈34;我知道,很多人质疑我太年轻,经验不足。
但我想说,年轻不是原罪,经验也不是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准。
≈34;她调出下一张图片,是她在国外知名建筑期刊上表的专业论文。
≈34;这是我的研究成果,曾获得国际建筑协会的认可。
我相信,实践才是检验能力的唯一标准。
≈34;
说着,她拿出了手机,播放了一段视频。
视频中,她正在给项目组的年轻工程师们讲解技术要点:≈34;所以在这个位置,我们必须考虑结构的受力分布,采用新型的加固方案≈34;
≈34;这是我在项目组内部培训时的视频。
我始终认为,一个合格的项目负责人,不仅要会管理,更要懂技术。
所以我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和团队一起学习、讨论最新的工程技术。
≈34;
记者们的神情渐渐放松下来,有些人甚至露出了赞许的目光。
林小满知道,时机到了。
≈34;最后,我想说的是,≈34;她环视全场,声音沉稳有力,≈34;我理解公众对年轻管理者的质疑,但我希望大家能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而不是被片面的谣言所蒙蔽。
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
≈34;
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