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风起青萍之末(1 / 2)

加入书签

针对金人的计策,贺烽的应对迅速而有力!

他命令苏锐麾下马军,如风般掠过河西走廊的边缘地带,

其兵锋之盛,军容之整,让那些原本被流言煽动得有些心思浮动的吐蕃,回鹘部落首领胆战心惊,

当一支试图劫掠商队,试探镇朔军反应的小部落,被苏锐以雷霆之势剿灭,酋长头颅被悬挂于路口示众后,所有的躁动都瞬间平息了下去……

紧接着,在贺烽的安排下,安西都督府召开周边各部会盟的消息被送往各部,

伴随着送达通知的信息,还有更加明确的态度:凡参与盟会者,既往不咎!且可重新核定草场,获得互市许可!

无故不至者,视同为敌,镇朔军发兵讨伐!

……

恩威并举,双管齐下,各部落首领在权衡利弊之下,大多数部落都选择了顺从,纷纷动身前往兴庆府,

金人试图挑动边患的阴谋,尚未完全展开,便被贺烽以强大的武力,和明确的态度强行压制了下去!

与此同时,兴庆府内的暗流也在贺烽的掌控之中……

李察哥从李御那里“偶然”得知市面流传他“卖国求荣”的恶评后,又惊又怒,更是惶恐不已!

他深知自己已无退路,此刻若一旦失去贺烽的信任,他在西夏故地将无立足之地,甚至性命难保!

李御在他耳边稍加敲打,他便立刻主动求见贺烽,涕泪横流地表忠心,并献上了自己家族积累的部分隐秘人脉和财富,以示绝无二心!

贺烽对于李察哥的态度十分满意,为了安其心,贺烽安抚了几句,并未深究,

但李察哥经此一事,变得更加谨慎和卖力,主动协助都督府安抚其他西夏旧贵,竭力澄清流言……

而关于贺烽与李乾顺“暗中勾结”的流言,也如贺烽所愿,通过特殊渠道,“恰到好处”地传到了南宋使团正使戚琼的耳中……

戚琼本就对贺烽的强势和独立心存疑虑与不满,听到这些真伪难辨的传言,更是心生警惕,

他连夜修书,以密奏将这些流言加上自己的分析,遣快马送往应天府,

在密奏中,他极力渲染贺烽的嚣张跋扈难制,及其“挟夏自重”的言语,

建议朝廷对贺烽应以防范和制约为主,不可倾心倚仗……

副使王渊则对贺烽的军事实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态度反而没有戚琼那么极端,但他也认为贺烽非池中之物,朝廷需早做打算,

南朝使团在兴庆府逗留了半月,除了几次官方宴请和无关痛痒的会谈外,在核心问题上毫无进展,

贺烽态度明确,关键利益上寸步不让,戚琼见事不可为,且担心久留生变,便以需回朝复命为由,提出辞行,

贺烽也未强留,依礼相送,并让他们带回给赵构的“贡品”一批西夏宫廷珍藏的珠宝玉器,以及一份语气恭谨却态度坚决的谢恩表章,

这份表章,在名义上维持了臣属关系,但实际上,双方都心知肚明,隔阂已深,联盟脆弱不堪……

对于贺烽对朝廷的态度上,别人还好,只张德柱一脸的不情不愿,满心愤恨!

“那狗朝廷,咱有难的时候他不来,等咱有了地盘就想来摘桃子!也就大哥你惯着他!”

贺烽无奈的看着自己这个憨兄弟,眼神中尽是宠溺……:

“你懂个屁!”

“我要是不安其心,就他们那个怂样,万一跟金人投降了咋办!”

“金人要是没了南朝廷的顾虑,那所有的压力还不都是压在咱身上!”

“没跟他撕破脸,三方就都还有一丝幻想,至少那南朝廷不会彻底的失去希望,也就会一直和金人对垒……你不懂,这对咱们有利!”

……

安抚着在原地自己气的直晃悠的张德柱,贺烽送走南朝使团,

他扭头对着李御安排,立即召集核心文武,召开军议:

“金人亡我之心不死,南朝猜忌日深,眼下看似平静,实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贺烽开门见山,手指敲打着地图上的河东,河北地区:

“完颜宗翰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消化西夏,我们必须主动出击,不能坐等他整合力量后来攻……”

李锐武眼中冒光:

“王爷,要打河东了?”

贺烽摇头:

“还不是时候,我军刚刚拿下西夏之地,需时间彻底消化,新附之军也需整训,直接与金军主力硬碰,损失是不必要的!”

他手指向地图北部,河套地区以外:

“我们的第一步,是扫清侧翼,巩固后方,漠南草原,自辽亡后,诸部纷争,也有一些不愿降金的辽国残部活动,金人对那里的控制尚不稳固……”

说到这,贺烽点名

“苏锐!”

“末将在!”

苏锐踏前一步,撑手领命

“命你率一万精骑,以巡边扫荡残敌为名,北出河套,兵锋直指漠南!”

“你的任务,是震慑草原诸部,迫使其臣服,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